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2-03-02 黑老赵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1-12-21 学无止境65528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
第三个重要思想,“中和中庸”。
“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2011-10-06 法童“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一)金开诚,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谈艺综录》、《学术文化随笔》、《文化古今谈》等二十多种。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010-04-11 四海为家*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008-07-03 hongtao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茶香飘万里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雪峰读书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金开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2006-12-25 广南子金开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克己思想正是任性纵欲的对症良药。
答: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广大群众由于语言文字障碍而难以阅读古籍,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离群众的一个突出表现。
儒家思想2008-09-22 wznb Confucianism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成功的精神鸦片。
张辛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2012-01-05 易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
第一、“阴阳五行”思想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
答: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广大群众由于语言文字障碍而难以阅读古籍,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离群众的一个突出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1)_传统文化论文_读书人2011-03-29 开心歌开心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1)_传统文化论文_读书人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2008-04-09喀斯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2010-03-09大地之歌我国的古代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不少读者打电话询问:怎样认识、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的思想和内容,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金开诚教授,经多年研究,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有四个重要思想,这就是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和修身克己。
金教授曾在国家图书馆等处多次进行过演讲,在讲坛《灿烂经典》系列的第一期,让我们倾听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梳理,相信会对大家有重要启迪。
金开诚:中华文化的四大精髓:节日为何与“吃”有关_运城日报杨红义...2010-01-25 周秦汉唐金开诚:中华文化的四大精髓:节日为何与“吃”有关_运城日报杨红义_新浪博客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精髓。
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
中华民族至晚在汉代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可以有四种关系,即"阴阳磨"、"阴阳争"、"阴阳和"、"阴阳合"。
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第三个重要思想是"中和中庸" 《孟子》精读2011-11-22 馨儿书苑《孟子》精读。
内容提要《孟子》是“四书”之一,是中唐特别是宋以后中国传统士人的必读书,同时,孟子的思想也通过《三字经》等读物广播民间,对中古至近世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经,按专题设纲目,除导论外,共分为七讲,对孟子思想中的“人性与人心“、”修身与养性”、“读书与求知”、“圣贤气象”、“人伦之道”、“经世思想”、“王道仁政”诸方面进行了准确而较为深入、全面的论述。
《孟子》精读2012-03-11 美美馆876 《孟子》是“四书”之一,是中唐特别是宋以后中国传统士人的必读书,同时,孟子的思想也通过《三字经》等读物广播民间,对中古至近世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而,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孟子》一书是不能不读的。
本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经,按专题设纲目,除导论外,共分为七讲,对孟子思想中的“人性与人心“、”修身与养性”、“读书与求知”、“圣贤气象”、“人伦之道”、“经世思想”、“王道仁政”诸方面进行了准确而较为深入、全面的论述。
全书博洽周详,深入浅出,辨析精微,义理通透,是研读《孟子》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性的历程:中国“天人合一”的性学思想2012-03-13 云中天仙文化普及读物。
以时代发展为轴,从性这一独特视角,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专题,解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介绍了中国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性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索性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因果,是一部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和的哲学2011-04-21 别问是劫是缘和的哲学。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精神,则21世纪的新哲学不应是"斗的哲学",而应是"和的哲学",初步从生成论、方法论、人生论与境界论分别探讨了中国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和的哲学"的优秀传统,可以作为构建世界未来的"和的哲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世界未来哲学和的哲学中国儒家和哲学的传统。
"冯先生在这里,明确表示"和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孔子智慧与和谐2009-09-11zhsz809 孔子智慧与和谐。
孔子智慧是中国的大智慧。
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周礼。
中国人在接受了孔子思想之后,中国率先实现了社会的世俗化。
中国人用孔子智慧中的中庸之道化解社会矛盾,方式得体,圆润实际,收放自如,没有宗教固有的不可妥协性,避免了很多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局面。
孔子思想至今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和谐"与孔子智慧有着直接的文脉传承,"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承认它,发掘它,利用它,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
“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三)2009-11-04 小竹123 “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三)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三)]的字幕:这个思想我们很早就有。
我特别地提一下,就是中国的礼文化,另外,钱穆,是吧,60年代的时候在台北,他会见一个美国的学者,那个时候他就谈到,他就说他认为实际上中国文化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礼文化,他就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这个文化,中国文化之心,那么,礼,统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他的观点。
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2011-03-11 不想当教授的先生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认识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仅从外在的行为角度解释教育的起源,从而将之生物学化,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