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
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
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
“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
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
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
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
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
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
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
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
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
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
也就是“人性善”。
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
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