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特点概论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 两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有 一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 没有
太阳直射
1. 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的决定性因素是 ()
(2)A、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β大
小为__2_3_._5_º__。地轴与B平面之 间的夹角α大小为__6_6_._5_º__。
(3)若A和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增 大到25°,则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___变__大___。
五带的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A.地球形状
B. 地球自转
C.黄赤交角
D. 国际规定
2 . 在元月1日至元月10日这段时间内,太阳
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 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 C.在南半球但向北移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观察地球所处的四个不同位置, 分别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
➢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斜着绕太阳公转,倾角为66.50。 (2)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动。
明确: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 角度(即 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点移动 方向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的半球
昼夜长 北半球 短情况
南半球
春分(_3_月 21___日)
赤道
北移
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夏至(6__月 秋分(_9_月 _22__日) _23__日)
北回归线
南移
赤道
南移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冬至 (12__月 _22__日)
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365天6时9分 1恒星年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 近日点附近较快,远日点附近较慢
即时演练 七月份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短夜长 B. 华北平原正种小麦 C. 我国河流出现汛期 D. 华北平原上正在种棉花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是90º,最小是0°,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H3 H2 H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的特点
学习目标 地球公转的规律及黄赤交角
一、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方向。
2、公转的轨道
远日点
七月初
太阳
地球
近日点
一月初
地球公转的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 公转速度
近
远
日
日
、冬至
四个节气。 A__秋__分_____B_冬__至__日____ C__春__分_____D__夏__至__日___
(3)春分:_3____月_2_1___ 日前后,太阳直射__赤__道______; 夏至:__6__月__2_2__日前后,太阳直射_北__回__归__线_; 秋分:__9__月__23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赤__道____; 冬至:_1_2__月__22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南__回__归__线_。 (__4_)_春_每__年_季3、。4、5月为北半球的__春_____季,9、10、11月为南半球的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026′
热带范围变大
23026′ 3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点
点
3、 公转速度
近日点: 每年_一___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_快___,
太阳直射__南__半球,北半球为__冬__季。 远日点:
每年__七__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_慢___, 太阳直射__北__半球,北半球为__夏__季。
4、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
公转特征——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 速度
黄赤交角增大:
直射范围增大,极圈范围增大;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增大,南北 温带范围减小。
黄赤交角减小:
直射范围减小,极圈范围减小;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减小,南北 温带范围增大。
3.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平面分别表示:
A表示__赤__道____平面;B表示 __黄__道____平面。
黄 赤 交 角
假如黄赤交角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026′ 23026′
热带范围变大
3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课堂探究
请说出黄赤交角 增大或减小时,太 阳直射范围、极圈 范围、五带范围等 的变化。
课堂探究
请说出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 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的变化。
南回归线
北移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昼、 极昼
极夜地
区
极夜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北极地区极昼
南极地区极夜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南极地区极昼 北极地区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为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正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地面
是 地心与 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 的 交点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正午12时。
明确:“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
➢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在23.5。 ➢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