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下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4分)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
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
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
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
“臣请为王言乐。
”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
请简析。
(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4分)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
②旅:军队。
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
④祜:福。
⑤对:答。
(一)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答案: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二)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
(6分)答案: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着,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答案: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
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
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
(省略宾语“快乐”,1分;第一个非,动词,非难,埋怨,1分;第二个非,形容词,错误,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提倡君王不仅要与民同乐,还要与民同忧,这充分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
B.孟子认为人们要是得不到在别墅居住游玩的快乐,而埋怨他们的国君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对。
C.人民感受到君王的关怀,必定报之以忠诚,与其为善,达到君民同乐同忧的和谐景象。
D.孟子认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答案:B(“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
)(三)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为什么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 (6分)答案: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③,泽梁③无禁,罪人不孥④。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⑤!’”王曰:“善哉言乎!”【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市:集市。
讥:稽查。
征:征税。
③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④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⑤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哿,可以。
茕:孤单。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别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齐宣王拿定主意后,于是再向孟子询问。
B.孟子认为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
于是,宣王要求孟子谈谈王政问题。
C.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
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
D.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答案:D(齐宣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孟子询问)(二)孟子在上文所说的“王政”和下面文段中给梁惠王说的“王道”是否相同?为什么? (6分)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答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
因为“王政”抽取“九一税”,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也体现了“轻刑罚薄赋税”。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考虑鳏、寡、独、孤四者,体现“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思想。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5分)答案: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有……者”固定句式,1分;“之楚”,动词,到,1分;比,等到,1分;冻馁,使动用法,1分;句意1分)2. 王顾左右而言他。
(4分)答案: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二) 此章采用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法,促使齐宣王反思,让他明白君王并非至高无上,一国之君应该。
(4分)答案:对人民负责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认为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国境内有古老而高大的乔木的意思,而是说有累世修德的勋旧之臣。
B.齐宣王向孟子求教,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认为百姓都认定某人不可用,考察也发现他不可用,才弃置不用。
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要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
D.什么样的人可以起用呢?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只有平民百姓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实际去考察了,如果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起用他。
E.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答案: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可能会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慎。
)(二) 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政治主张: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的可否。
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