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2.了解《孟子》的艺术成就;3.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熟读课文;4.诵读课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5.诵读课文,整理并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关于运用“倒序”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比一篇短,难度一篇比一篇小。

我们可以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序”开展教学。

这样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接近孟子、了解孟子。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1.指名讲述“弈秋”的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

2.对照所讲“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

5.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

(二)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正》和《庄暴见孟子》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妙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体会譬喻论证。

3.分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组长的带领下,须做好以下工作:①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确断句;②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③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④归纳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疑”两个环节。

5.作业:完成练习三。

(三)安排3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从开头至“王请度之”。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

一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属宾语前置句;(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

)二读之后必须了解齐宣王问话的切人点(以问“霸道”开端),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习课文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点。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b.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c.是诚不能也(的确)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e.王请度之(估量)②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a.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译:(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施恩泽。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③孟子善于设喻论证。

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用原文作答。

④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明的方向。

大意:(阐述齐王之不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方问:(推恩。

)(注:原文从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在熟读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①使动用法:危(土臣)/朝(秦楚)②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③特殊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

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

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仰”“俯”“谨”“孝悌”等词语;背课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盂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简介》。

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三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共9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讲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10期王国彬)关于运用“先入为主”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

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①②⑥⑦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①民本主义思想;②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民对不脱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④政事以民为归宿;⑤用人以民意为准;⑥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⑦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

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

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

《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

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只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评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

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

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

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

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

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

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

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

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

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

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共9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对比句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

《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奕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

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论”,以牵线引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

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

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10期王国彬)关于《齐醒晋文之事》一文的教学建议首先要学生熟读课文。

这一点课堂上要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要做。

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突出诵读,以求通过良好的语言感知大致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其次,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是孟子代表作之一,篇幅很长,不容易看出层次。

理清文章思路,需要根据齐宣王和孟子的谈话内容进行切分。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轻轻把话题岔开后,转入对王道的谈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