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放风筝
提示:草地放风筝、沙滩堆沙堡、 大海追海浪……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 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 植物,据说可辟邪。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穿去。有时它会在空中翻几个跟头,好像是在炫
耀自己的美丽;有时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哥哥
把风筝扯到哪儿都看不见了,他迅速地把线收回
来,终于看到风筝了,那时他已经急得满头大汗。
最后哥哥把我的风筝也放了上去,他说: “就让你的蝴蝶和燕子一起玩耍吧!”
用对话结束 全文,让人 回味无穷。
课堂演练
一、根据例子,仿写词语。
——卢道悦《迎春》
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课堂演练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元日》写的是 春节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写的是 重阳节 ,“路上行 人欲断魂”描写的是 清明节 的景象。
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下面诗句的画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总写画面交 代人物、时 间、地点和 事件。
描写天上的 风筝,丰富 画面内容。 写出风筝的 多而美。
我拿着我的蝴蝶风筝,跟在哥哥背后。立明 描述画面重
举起哥哥的燕子风筝,等待着风的到来。“呼呼” 点内容,详
起风啦,哥哥飞快地向前奔去,我跟着他,一直 跑到很远的地方。风筝飞得很高,在云层中穿来
细写出了放 风筝的过程。
放风筝
今天,天气晴朗,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天空 中飞舞。我、哥哥和立明也准备去放风筝。
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嬉戏,天空瞬间变 成了它们玩耍的海洋。可爱灵活的小金鱼在天上 游来游去;长着无数只脚的大蜈蚣正瞪着大大的 眼睛看着我们;在空中展翅高飞的雄鹰,仿佛在 和蓝天试比高……这么多美丽的风筝,让我看也 看不够。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 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三、课下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并用表格记录 下来。
节日 端午节
……
过节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
清清爽爽:平平安安、干干净净
。
一 朵 朵:一只只、一串串、一条条 。
二、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C )。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 阵水花两排银牙。
A.表示反语,具有讽刺否定的意思。
B.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C.表示特指,特指水性好的孩子。
三、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 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忆
山 东 兄
遥知兄弟登高处, 想象情景
遍插茱萸少一人。
弟
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异乡 生 活 的 孤
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
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 兄弟
,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
了思游乡子怀的亲
之情。
拓展延伸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后第二题)
重阳节登高、插戴茱萸。
伴随音乐,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一题)
结构梳理
九
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 日
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