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痹 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痹 证

痹证细目一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痹证的病因1.外因(1)感受风寒湿邪: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者,故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搏。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

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

2.内因(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外邪乘虚而入。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

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临床常见惊悸,活动后喘促,甚则可见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痹证的诊断要点1.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二)类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痹证应着重与痿证相鉴别,因两者的症状主要都在肢体、关节。

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

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这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要点五辨证论治(一)痹证的辨证要点1.辨主症特点把握主症是诊断本病与辨别证候的根本所在。

如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分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

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气血损伤及脏腑亏虚的证候。

2.辨其何邪所盛和病程的久暂风邪盛者为行痹,寒邪盛者为痛痹,湿邪盛者为着痹,热邪盛者为热痹。

突然发病病程短者,多为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反复发作者,多属慢性之痰瘀相结,气血倶虚证。

3.辨别虚实本病也有虚实之别,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虽起病亦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而痰瘀相结,肝肾亏虚证为虚中夹实,其治较难。

(二)痹证的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上应分清层次。

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其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

对于风盛者用散风之品,当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风燥之剂伤阴、燥血、耗气;寒盛者在散寒的同时,须结合助阳之品,使其阳气充足,则血活寒散,滞通痹畅而病愈;湿盛者,在渗湿化浊的同时,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热盛者,以清泄郁热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亦须防苦寒伤阳、滞湿之过。

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

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三)痹证的分证论治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独活,当归,茯苓,芍药,肉桂,甘草。

加减:若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温并用,芍药桂枝知母汤加减。

(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方中以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宣痹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缓,益血养筋,制乌头燥热之毒。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成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可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之痛。

(3)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常用药:方以薏苡仁、苍术健脾渗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加减: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祛湿;痰湿盛加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不显,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然后随证加减。

蠲痹汤:羌活独活肉桂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2.风湿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桂枝汤加味。

湿热胜者亦可选用《温病条辨.中焦》宣痹汤加减治疗。

常用药:方以白虎汤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

宣痹汤:防己、薏苡、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各三钱加减:若皮肤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咽痛、恶风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毒炽盛,化火伤津,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肉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代表方:双合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加减:若痰浊留滞,皮下有结节,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僵直、活动不利,舌紫暗脉涩,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有痰瘀化热加黄柏、丹皮。

4.肝肾两虚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常用药:方中以生薏苡仁、茯苓、生白术、首乌、当归、砂仁、熟地、黄精益气补血而荣筋;蜂房、乌梢蛇、稀莶草、络石藤、金毛狗脊、秦艽活络导滞通经,宣痹止痛;菟丝子补肝肾,强筋骨。

加减:若痹证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独活寄生汤其他疗法:1.熏洗治疗(1)以制川乌、制草乌、细辛、薏苡仁、丹皮、赤芍、乳香、没药、红花、黄柏、苍术、透骨草为主随症加减,煎水外洗,每日1~2次,治疗湿热痹(2)以浸泡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药用生川乌、生草乌、红花、薄荷、当归、威灵仙、土鳖虫、生大黄、芒硝、生马钱子、全蝎、蜈蚣、乌梢蛇,随症加减2.膏贴搽剂以阳和汤(熟地、鹿角胶、白芥子、桂枝、细辛、麻黄、炮姜、炙甘草、制川乌、制草乌、当归、薏苡仁)随症加减水煎内服,配合用白芥子、元胡、细辛、川乌、桂枝、乳香粉碎为末,醋调为膏状,穴位贴敷治疗痛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