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会阴侧切伤口、产后宫缩痛等因素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产后贫血、产程延长、产后虚弱有关。
3.尿潴留
与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床上小便、分娩时损伤膀胱黏膜等因素有关。
4.便秘
与产后活动减少、饮食不合理、肠蠕动减少、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
5.睡眠形态紊乱
与婴儿哭闹,哺乳及照料婴儿有关。
6.焦虑
与缺乏护理孩子的知识、技能,担心孩子的健康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分娩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子宫胎盘创面存在以及会阴侧切伤口
等因素有关。
8.有产后出血的危险
与子宫收缩不良、胎盘和胎膜残留、软产道损伤或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环境产后应有温、湿度适宜、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2)个人卫生:产褥期应每天梳头刷牙,保持整洁及口腔卫生。
产后衣着薄厚要适当,勤用热水擦身或淋浴,洗发时须注意保暖勿受凉,勤换衣裤、会阴垫及床单等。
(3)生命体征:产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的变化。
(4)营养:正常分娩后稍事休息,产妇即可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以后可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进普食。
产后的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少食多餐,多进食汤汁类可促进乳汁分泌。
(5)休息与活动:产后12小时内以卧床休息为主,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产褥期应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久蹲或久站及提重物和重体力劳动等。
2.生殖器官的观察与护理
(1)子宫收缩:
①应严密观察宫缩及恶露情况,每30分钟~1小时观察1次,共4次。
②测量宫底,在测量时应注意每日在同一时间测量子宫底高度,以准确观察子宫复旧情况。
产妇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有关子宫复旧的过程,指导产妇如何触摸子宫底,以及出血量多时,如何按摩子宫底。
(2)恶露:
观察恶露时,注意其量、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一般在按压子宫底的同时观察恶露情况。
产后的最初8小时内,每隔1小时检查恶露1次,以后每8小时观察1次。
(3)会阴护理:
分娩后应做好会阴护理,以预防感染,促进会阴伤口愈合,增加产妇的舒适感。
每次冲洗外阴时要观察恶露量、性质及气味,同时注意观察会阴伤口的情况。
平时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会阴垫。
3.尿潴留和便秘的处理
护士应于产后4~6小时内主动送便器并协助产妇排尿。
如产后6~8小时产妇仍不能自行排尿,应协助产妇坐起或下床小便、用温开水冲洗外阴或听流水声音诱导排尿反射,也可按摩膀胱或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刺激排尿。
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应在严格无菌
操作下导尿并留置导尿管,开放引流24~48小时,使膀胱肌休息并逐渐恢复其张力,必要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产后产妇易发生便秘,应鼓励产妇多饮水,多食蔬菜及水果,尽早下床运动。
4.乳房护理
乳房应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擦洗。
产妇在哺乳期应佩戴大小适宜的乳罩,以支持增大的乳房,减轻不适感。
5.产褥期保健操
产妇在产后第2天便可开始锻炼,锻炼时应注意运动量大小,同时应由简单轻便的项目开始,然后根据产妇的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但要避免过于劳累。
产后运动必须要坚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恢复肌肉张力的作用。
6.性生活指导
一般产褥期期间恶露尚未干净时不宜性生活。
应在产后6周检查完毕,生殖器官已复原的情况下,恢复性生活。
性生活时应采取避孕措施。
7.产后复查
分娩后6周进行产后复查,检查内容包括产妇全身及生殖器官恢复的情况,会阴、阴道伤口愈合情况,骨盆底肌肉张力,乳房及泌乳情况。
同时测量血压,必要时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及尿常规检查。
同时对婴儿进行全身检查,了解喂养及发育状况,进行保
健咨询。
对有并发症的产妇应及时给予治疗处理,有合并内、外科疾患的产妇,应到相应的科室随诊,继续治疗。
8.心理护理
帮助产妇保持心情愉快、放松精神,给予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指导,使产妇能很快适应母亲角色,顺利度过产褥期。
9.出院指导
产妇出院前护士应认真评估其身体状况,并告知产妇继续保证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合理安排家务及婴儿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和会阴部清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同时告诉产妇随访的时间,确保母婴在产后42天到医院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