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一江山岛登陆战即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杨兴林
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选在我校校本教材《戛云流韵》P78上的一篇选读课文,堪称张爱萍将军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实施校本教材课文教学,我首先想到了此文和高一必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共性和区别,于是借鉴《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本教案。
本教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
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能够背诵本词。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通过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景物和战争的描写,感受词的崇高美。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衬托多种艺术手法,巩固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乡土文化教育的爱国爱家目标,感受张爱萍将军的博大情怀和豪迈气概,培养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本词所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必须处理好历史和文学的关系,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词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2.品味大战之前环境描写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梳理大意,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校本教材和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下片“诺曼底”“西西里”“冲绳岛”大战的相关故事,了解张爱萍将军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的相关视频资料,直观感知此次被军史上评论为“有限战争的典型战例”的著名战役。
一江山激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是一次初具现代化战争雏形的战役。
这场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大战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诗情奔涌,一首沁园春挥毫而就。
(板书标题)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
明确:理解词义——寥廓、戎机,鼓簧(称颂),八荒。
把握韵脚(光,浪,翔,汤,当,慌,防,簧,荒,芒),读出韵味。
2.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补充。
明确: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反动派准备“反攻大陆”,不断派飞机、军舰对我沿海地区进行袭扰,严重危及我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实施陆海空三军登陆作战,首先解放大陈列岛。
经过前线指挥员的反复论证,并经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把战役的突破口选在距我5海里,被美、蒋视为“固若金汤”和“反攻大陆跳板”的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晨,我陆海空三军在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浙东前线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张爱萍的直接指挥下,以“牛刀杀鸡”的绝对优势,一改世界史上夜间渡海作战的常规,在白天向一江山岛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
仅用3个小时就基本结束战斗,把守岛敌军全部歼灭。
解放一江山岛是我军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
它沉重地打击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和“反攻大陆”的阴谋,迫使近两万名蒋军从大陈诸岛仓皇撤逃,大陈列岛战役随之胜利结束,浙、闽沿海岛屿也随之解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它也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毛泽东同志称赞:“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
”(幻灯片展示图片)
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的故事也可找班上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谈谈,教师补充。
(幻灯片展示:①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
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
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②西西里岛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
此役,历时38天,歼灭德意军16.5万人,达成了攻占西西里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的战役目的。
③冲绳岛登陆战,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在冲绳岛对日军进行的登陆战役。
冲绳岛因其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誉为日本的“国门”,因此冲绳岛登陆战就被称作“破门之战”。
)
(上述内容仅供教师上课参考,可从略)
(四)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分小组讨论、交流。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景和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直捣金汤的激烈战斗场面。
下片即景议论抒情,表达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表现了诗人和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无往而不胜的壮志豪情。
(五)品情悟境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蓝天、碧浪、巨鲸、雄鹰,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景,泼墨淋漓,气韵酬畅。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分别由一“看”一“望”两字领起,形象的将海陆空军的军舰、战斗飞机珍惜战机,在大海上飞速前进,在天空中自由穿梭,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场面描写了出来。
空间远近相间、画面动静结合、对我对照鲜明,渲染了激烈的战场氛围和一片“火海汪洋”的壮烈场面,极具气势,为下面的议论抒情奠定基础。
2.学生读下片,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讨论,明确: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中的“骇”“慌”二字传神,将敌军将帅的虚弱无能和敌人士兵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反问句和“一纸空文”“固若磐石”更将蒋美同盟的实质揭示了出来。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
”“忆”字领起世界三大著名登陆战,正面衬托一江山岛登陆战的非凡影响和意义。
语言极为精炼简洁。
末尾三句“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将在东海作战比作“西湖竞渡”,运用夸张(缩小)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场的无畏,突出地表现了解放军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气概。
(六)拓展延伸
补充张爱萍将军青年时期的一首诗《上征途》(此诗写于在家乡中学读书期间,学生易感兴趣和接受):(多媒体课件展示)
上征途(一九二五年六月达中)
南京路上大屠杀,五卅工人热血洒。
学生激情涌街头,传单雪片人如麻。
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
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七)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抒发了革命军人对国家命运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我们感受了张爱萍将军的壮志豪情、文韬武略,我们为自己的家乡能有这样一位文采斐然、战功卓著的神剑将军而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善于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和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
(八)板书设计(略)
三、巩固案
1.背诵本词。
2.将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课外欣赏张爱萍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附词全文:张爱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
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
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
“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
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