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1)互联网雏形的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

(2)“分布式”网络结构A. 定义分布式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破坏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B. 意义阿帕网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

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3)TCP和IP的提出1974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

在1983年,TCP/IP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1)WWW技术A. WWW技术构想的提出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WWW(World Wide We—万维网,亦可简称为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被看作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B. WWW的主要思想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化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C. WWW浏览器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操作界面,它打破了必须使用命令才能执行网络操作的局限,使得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和趣味盎然。

(2)搜索引擎A. 基本形式a) 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b) 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B. 搜索引擎兴起之后的发展: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

C. 未来搜索引擎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

3.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1)Web2.0的兴起A. 蒂姆·奥莱利创办的O'Reilly Media公司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在2004年发起了首届Web2.0大会,这一会议预示着Web2.0的应用的兴起与普及。

奥莱利本人也被视为Web2.0思想的代表人物。

B. 虽然Web2.0的定义难以统一,但人们的共识是,它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C.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球,吸引人。

而Web2.0的指向,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2)UGC指用户生产的内容。

那些由网民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的网站被通称为UGC网站。

(3)社会化媒体A. 指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B. 主要特征a)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b)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4.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

移动互联网的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应用服务(1)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A. 功能手机是只能完成语音通话、短信收发和其他一些基本功能,不带操作系统,用户不能自行安装与卸载程序的手机。

B. 智能手机则是指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

这些手机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展。

(2)平板电脑、电子书与电子纸A. 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也就是超薄的、功能相对简单的电脑。

B. 相比电脑,电子书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但功能较为单一,以报纸和书的阅读为主。

电子书一般采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电子书在强光下也可以正常阅读,它对眼睛的刺激更小,能耗更低。

C. 原理与电子书相似的电子纸也在开发中。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它们的目标都是朝着轻便同时又具有高质量的显示效果等方向发展的。

其中,柔性,也就有可以卷曲、折叠,是电子终端在实现轻便目标方面的一个重要努力。

(3)可穿戴设备A. 可穿戴设备即以类似于人们日常穿戴物如衣物、首饰、眼镜等外观出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

B. 可穿戴设备对人的影响a) 乐观地看,可穿戴设备是最直接的“人的延伸”,它们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识能力,以及人与物的信息交互能力。

b) 而悲观地看,也许外部力量的辅助,会使人们某些器官的功能因为使用减少而退化。

5.物-物、物-人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1)物联网技术及其意义A. 物联网技术指通过射频识别(RF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B. 物联网技术将使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物合一的新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互动,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方式的互联互动。

但物联网技术也将给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

(2)物联网相关技术:IPv6与云计算A. IPv6下一代互联网甚至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协议,它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B. 云计算a) 技术概念: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

b) 商业概念: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

(3)物联网视野下的智能家居A. 智能家居的目标是,利用家庭内各种联网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等,营造出更舒适、方便、人性化的家居环境。

B. 智能家居使得围绕个人产生的信息变得丰富,人的行为、需求和环境不仅被可穿戴设备也被智能家居设备全方位信息化、数据化。

(4)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由智能汽车构成的车联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A. 车与人的信息互动B. 车与车的信息互动C. 车与环境及关联信息系统的互动D. 车与公共信息系统的互动【总结】未来的技术将促进万物互联、万物皆媒。

未来将形成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全新的信息互动关系。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1.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早期网络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内容已经发布后将其中一些复制到网络中,进行“滞后”的传播。

后期网络媒体: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形成独有的新闻业务形态,不断更新升级。

(1)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A. 沿用传统媒体的“定时”机制,每天发布一次B. 打破固定周期,根据需要“及时”传播C. 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催生了与事件进展同步进行的“实时”传播D. “全时化”观念建立起来,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

(2)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A. 传统媒体最初是将印刷版的内容一字不改地拷贝到网上,商业网站则是粘贴其他媒体的内容B. 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互相粘贴带来新闻的趋同倾向,容易造成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迷失,网络编辑中的加工与整合思维开始得到强调C. 对新闻的解读能力也逐步成为衡量网络媒体水准的一个指标,一些网站通过评论、在线访谈及其他与网民互动的方式来加强对新闻内在意义的阐释。

(3)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A. 早期的网络新闻主要采用文字形式,图片在很多时候只能以牺牲尺寸与分辨率为代价B. 随着网络带宽的改善,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开始受到重视,即一个网站的文字、图片、声音与视频等报道手段,这些手段同样经历了各自为政到互相组合的过程C. 多媒体融合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一个新的追求,例如网页整合的融合报道、Flash整合的融合报道等。

(4)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A. 从单向到互动,是受众观的第一次变革,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与通道增多,受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态度B. 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将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眼花为“共动”的关系,这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