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它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管理学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
围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创新等职能展开各章内容。
这些基本原理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任何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的这门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既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管理的实用性,又可以奠定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各专业管理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管理学基础》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为突破口,以树立学生现代管理思想、理念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管理责任感为灵魂,重视在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以解决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管理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管理能力为根本。
课程以案例为主线,按照“管理认知、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将课程分为六大模块。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目标,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即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它既区别于
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以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思想为两大基础,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职能等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等四大关键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相互关系,理解并掌握各项职能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能够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应的实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管理的涵义,掌握管理学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2.了解管理活动的产生、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其主要理论流派;
3.掌握管理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技术方法;在管理四项活动中都要实现创新。
(二)能力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学科体系,能够对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2.能够制定基本的企业计划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决策;
3.能够运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理论,对真实组织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职权配置;
4.能够全面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沟通技巧,恰当处理领导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问题;
5.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各门专业管理课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所学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2.具有胜任管理工作的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3.具有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意识,分析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四、课程内容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主线的立体化教学名师,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课程思政。
将学生目光由书本转向社会,引导学生从管理角度、运用管理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悟出其中的管理道理,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与素养。
(二)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体现学生中心,教师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学生以“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做”为主,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主动探究。
积极采取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现代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利用云班课等信息技术手段。
在遵循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要体现实践性,注重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启发式、讨论是教学、管理故事、校园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特色,能够使学生达到管理思想的碰撞、管理技能提升以及各类艺术升华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授某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来思考,并一点一点的启发学生,学生们按照教师启发的思路去找出满意的档答案。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管理者、计划的程序、决策的重要性、领导影响力、激励的方法、企业文化等内容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法。
3.情景模拟教学。
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地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通过演讲理解教学内容。
在讲授管理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任务、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问问题等,学生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情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地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知识点有:组织、企业文化、激励等。
4.讨论教学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管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
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探讨,还可以活跃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故事教学。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管理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合适的管理故事,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故事情境中,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具体操作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理解管理学复杂、抽象理论,达到管理学教学要求。
六、课程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部分:职业素养考核、知识考核、技能考核:
(1)职业素养考核,包括平时的出勤率、听课态度、课程资源学习情况、完成书面作业任务的情况、课前课后测试等,占总评价成绩的30%左右。
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包括其学习态度、努力的程度以及表现出来的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云班课等技术手段完成此项工作。
(2)期末考试,卷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的实际掌握情况,占70%左右。
可采取笔试加无领导小组及课程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七、课程资源
1.教材编写建议
(1)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相融合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开发目标。
力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
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全教材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
(2)教材呈现文本格式要图文并茂,文本表述由学习目标、学习提示、正文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案例资料、实训资料等组成。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本课程有相关章节的视频及阅读资料,教师可通过云班课等平台及扫描教材二维码加强平时学习。
(2)本课程已开发有配套试题库及云班课测试题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八、课程制定依据
依据管理的相关职业的任职要求、岗位资格标准以及高职教育理论等。
九、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
《管理学基础》(第四版),季辉主编,人民邮电年出版社,2019年
教学参考书:
1.《管理学基础》,张永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
2.《管理学基础》(第6版),单凤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