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听力康复的四个阶段(推荐)第一篇:聋儿听力康复的四个阶段(推荐)听损儿童语言训练的四个阶段认识声音生活在声音世界里的听觉健全的人,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各种声音信息的刺激,长期处于有意,无意的听觉训练状态中,无需再经过一个专六的“认识声音”的阶段。
而听损儿童,尤其是从婴,幼儿期开始失聪的中度,中重度至重度听力损失者,在没有戴上助听器之间前,都是听不清楚或基本上听不见声音的,因此,在指导他们利用助听器接受听觉训练时,首先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各种种响声,每一动作都应附有相应的声音,使他们知道声音的存在,唤醒他们的听觉,引起他们的“听”声音(注意声音)的兴趣。
“听到”与“听”并非一回事。
“听到”只是大脑皮层对于声音刺激的反应,而“听”是人的一种主动的活动,除了听觉器官的参与外,还有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过程,是对某种声音的特别选择,需要保持某种程度的“集中力”和“持续力”。
这实际上是对大脑皮层中中枢的锻炼。
在“认识声音”这个阶段里,可以让小孩子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如门铃声,叩门声,闹钟声,洗衣机动转声,车辆的声,自行车铃等)各种乐器的响声、音乐声、言语声。
目的是让小孩子知道自己已经处在有声环境之中。
在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听损獐并不是按听力损失水平增大音量就能把所有的声音听到。
尽客戴上了助听器,也还是有的声音听不清楚甚至听不的。
因些,最好让小孩子在听声音的同时,参照他们的曲线,细心观察他们对每种声音刺激的反应,看看他对对哪种声音有表示,对哪种声音无动于衷,从而切实地掌握听损儿童的听觉情况,以利于往后的阶段“有的放矢”。
让小孩子广泛地感受声音,习惯了声音的刺激之后,我们就逐渐引导他去“听“声音,向第二阶段――”记忆声音“过度。
使小孩“听声音”,就是我们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小孩主动接受听觉刺激,乐意用耳朵去听,使听中枢经常处于“觉醒”状态。
即无需特别的注意,也能自然地察觉声音。
“觉醒”状态也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
这种“反馈”现象会使小孩自觉地发出声音,促进言语的发展,“听”的训练,最好是从听低频声音开始,因为绝大多数听损儿童能听到这类声音产,这样会增强他们听音的信心。
为了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可以适当地指导他做一些动作与听到的声音联系起来,频率就从低向中、高扩展。
不过,重度听力损失的听损儿童,能听到的高频(2000HZ以上)声音是极少的,因些,凡是给听损儿童去听的音响,都必须清楚它的频率,为求“对号入座”以免发生“听音渺小”的观象。
记忆声音记忆是辨别的基础,它辨别真假就得进行对照,所谓“辨别”就是使某一输入的声音信息“模样”与在记忆中非常杂乱的好些“模样”比较,把最相似的挑出来,因此,在听损儿童记忆的声音“模样”愈多就愈有利于辨别,声音信息反复刺激后在大脑中形成了“模样”就是记忆。
例如:听损儿童最初在没有视觉参加下听到鼓声时,他并不知道是打鼓所发出的响声,但当他反复听鼓声时,同时他看到打鼓的动作时,鼓声与动作就会被记忆下来,就形成在大脑中的声音了,对于其它的记忆,同样需要有这一个过程,但这只是短期记忆,因为“模样“会因被长期的”冷落“而淡薄,消失,在训练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今天让小孩认识了闹钟铃声,已经能在听到响声指出是由闹钟发出的,过了好些天,再让小孩子听闹钟响声时,他却面对几种发声物品不知所措,我们因此会埋怨听损童的智力不健,记忆太差,其实,这是由于我们在小孩子对某种”声象“形成短期记忆之后,没有使该种声象在小孩子的大脑中形成长期记忆的缘故。
辨别声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能是相当困难的阶段,为了让听损儿童树立信心,我们往往是从辨别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频率低响度大的声音开始,如雷声,鞭炮声,门铃声,汽车喇叭声,钟叫声,这些声音泛音不多,而基音截然不同,在听力损失孩学会辩听语声,在辩听语声时,应容许听损獐同时运用视觉(看话)因为有声语言是由于多种频率组成的,如前所述,听损儿童即使戴上助听器,也不一定能接受所有的语言频率。
辅音靠“看“。
元音靠”听“这是有一定残存听力的听损儿童辨别语声的一大特点。
在辨别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当听损儿童由于未能接受某些频率的语声而只听到断续的语语时,就会发挥”看话‘的特长,予以援助,使大脑能较好地处理声音信息,把语义审别出来,对于中度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应该加强声调和语气的辩听训练。
只有具备了辩听言语声调查的能力,才能通过反馈作用纠正自身的发音,而辨别语气,对辩听言语声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声音辩别的训练可包括以下项目:辨别有无响声。
录音机的放音或中止。
听到响声后指出声源辨别两种声音是否相同辨别音组判断说话声与歌声;男声与女声,笑声与哭声在几个词语中,辨别哪两个的声音是相同的在两句相似的说话中,哪个音或词不同辨别两句话的含义是否相同听写单词辩别说话的语气根据言语的指示做动作先听故事后回答问题以上项目,从易到难,从认识声音到理解声音过渡,一些家长由于急于求成,不管小孩的听力如何,不管内容的深浅,一开去吧就强迫听损儿童辩听“:爸爸”“妈妈”“老师”“阿姨”之类的词语,殊不知,没有一定的辨听习惯和能力的听损儿童,辨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章节是相当困难的,结果,往往是训练者焦急烦躁,被训练者灰心气馁,还有一种不妥的做法,就是对听损儿童稍加提示,即让他听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应“到”,当小孩完成了这过程后,大人就以为小孩已会辨听自己姓名的声音了,可是当你在他背后随意发几个音,小孩也同样会煞有介事地应了一声“到”,这说明辨别声音需要经历一个细微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蹴。
理解声音听觉训练的最高阶段是理解声音的阶段。
只有理解声音,才会在大脑里显现声音的表象:只有听懂语言,才会理解语义,准备地回答问题。
理解声音的训练,是以前三个阶段做为基础的。
要想跨越前者而一开始就进行这一项训练,向听损儿童提出诸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多大”“你听到我说话吗”之类的问话要他回答。
这无异于驱使呱呱落地的婴孩走路,是非常的滑稽的。
在这种情况下,听损儿童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莫名其妙地看看你,一是吃力地重复你的问话,因为他根本不理解你的话语音声意思。
一般来说,从认识声音到辨别声音,大多以物体名语声为主要训练内容,因为他们是具体的,小孩既听到声音,也能看到物体,如“茶杯”“铅笔”“书本”“桌子”“雨伞“等等,”“音和“象”同时输入,便开记忆。
“模样:在脑海中形成之后,再将这些名词前加上动词,变成了动宾短语。
如“洗衣茶杯”,‘销铅笔“、”抹桌子“等,听声音,看动作,加深记忆,这些短语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再现,小孩子就会理解它们的含义并牢固记忆下来。
动宾短语加上主语,就成了一个句子了,如”妈妈洗茶杯”、“小芳抹桌子、“爸爸看书”,这样从简到繁,从单间节到多音节,从短语到句子的伸展训练,使小孩子既明确每个音节的意思,又了解整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指“鹿”为“马”了。
有人说“具体的好搞,抽象的难弄,听损儿童对于那些没有表象的语声确实是很难理解的,如”喜欢吗”?“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之类。
这是单凭意会而无物可看的语言,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让小孩体会理解。
要想在你指定的范围内一本正经地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强迫小孩机械记忆,只会事倍功半。
甚至闹出笑话来,听力损失儿的听觉训练,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游戏中进行。
如“生活处理比赛,先听语句后看图等。
有时,为了使小孩理解一个抽象的语义就得巧妙地设计一个场景或者及时地利用一个场合,让他在这个场合中体会有关的主语。
以后,类似的环境再现时,又用语义相同而句式不同的说话让小孩去俯。
如此多次训练,听损儿童就能抓住要领,理解没有表象的语声了。
当然,由于各地的训练起点不同,听损儿童的听力和智力不同,训练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不过,感情融洽是提高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听损儿童从无声世界到回归社会主流,在听觉方面,无论起步早晚,都必然经历认识声音-----记忆声音----辨别声音---理解声音的过程,沿着四个阶段螺旋上升,要想超过其中某一个阶段是极端困难的。
至于能否完成全过程,完成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充其量只可到达某一阶段,那就因人而异了。
总之,听力障碍是听损儿童最本质的残疾,根据听损儿童障碍的不同程度,采取有计划的不同手段,利用其残余听力,提高听损儿童对各种声音的辩认、理解,称之为听觉训练。
其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其能接受声音、注意声音、辨别声音方向,辨别声音种类(如辨别鼓声、琴声等),以及辨别声音的意思(如打铃上课),结合语言训练与健康人进行社会生活的交流,而不会改变听觉末梢器官的病变。
第二篇: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一)、听力训练织梦好,好织梦听力训练有:唤醒听觉;建立声音的节律感;分辨各种细微声音;欣赏音色;分辨语言五个阶段。
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倒置or跳跃进行。
1.唤醒听觉,是聋儿不注意时,用鼓锣音叉等不同频率的强声orhigh声呼唤,刺激聋儿听觉系统,以使聋儿能突然转头、注目or停止玩耍为度。
通过训练,使聋儿残余的听力(听神经)由常年的废用状态,重新活跃、兴奋而发挥功能。
2.建立节律感,细微声音分辨、音色的欣赏训练,提高耳的注意力、分辨率和持久力,即提高耳的精细功能。
建立节律感,可与聋儿做击鼓、拔珠算等游戏or聋儿根据鼓点的快慢走步。
3.分辨细微声音,可让聋儿用心听钟表的滴答声,分辨来自噪声环境中的某种细小声音。
4.培养聋儿对音色的欣赏力,由无选择的单纯声音训练,向有选择的语言训练过渡,可让聋儿欣赏悦耳的乐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5.语言分辨训练是听力唤醒(声音刺激)的基础上,耳朵对感知的声音能够综合、分析后再进行,是听力训练的高级阶段,要让聋儿多听,特别要把情景场合、发生的事情和听结合起来,使聋儿把视、触、听多种感觉结合起来,扩大聋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在语言训练的后期,要培养聋儿在闹市中听语能力(即涉交指数),可给聋儿进行来自嘈杂环境中的语言辨别训练,提高聋儿的语言接受率、语言辨别率、和语言的可懂度。
(二)、语言的康复聋儿康复语言的前提是:能灵活的运用口舌,做出各种口型舌位,要有随意性良好的发音器官和共鸣腔共鸣,有充沛的肺活量。
笔者把这些因素有关的训练,称为语言康复的辅助训练。
1、辅助训练:(1)口操、舌操:目的是锻炼舌唇和口部周围肌肉的随意性、灵活性,舌操可以做上挑、下伸、外展、环口、卷舌打响等。
口操可以双侧鼓腮or左右交替鼓腮。
(2)训练声带和共鸣腔:聋儿发音器结构是相对正常的,而长期废用致使功能协调性、随意性不正常。
由于废用,声带薄弱,故常发尖音,易嘶哑or失音。
让聋儿连续地、用不同强度发a、o、等元音,提高声带的活动性和随意性。
为使聋哑儿发出语言更加逼真悦耳,可教聋儿自如的使用类似录音机上音箱作用的共鸣腔,让聋儿把手放在嘴上,一合一离打喔喔or运用口腔鄂部肌肉调节共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