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含答案(3)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18世纪中叶以后至19世纪中期,亚洲和美洲殖民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民族独立运动。
九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了解近代史上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战的悲壮历史,开展了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一(为自由而战)材料一上图为《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中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1)仔细观察《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探究二(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战)材料二: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后,炮制了“丧失权利论”。
根据这个理论,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均收归东印度公司。
萨塔拉、那格蒲尔、占西等10多个土邦因此被公司兼并。
1856年,戴贺胥又以治理不善为名,吞并了奥德王公的领土。
随后又以种种借口剥夺了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领取年金的继承权,剥夺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大量土地。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徒具形式的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管理(1877年初,英国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11月1日,印度总督坎宁公布了巩固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书,宣布不再侵犯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和特权。
……同时,进行军事改革,减少英印军队中的士兵比重,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并大量从印度少数民族中征兵。
材料三:英国女王1858年11月1日文告(节录):……朕对于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如同对于朕自己王权一样,加以尊重。
……对于其他一切以武装反对政府的人,朕于此特允无条件宽恕、特赦和大赦其对于朕躬、朕的王权和尊严所犯的一切罪行,只要他们回家和从事正常的工作。
——以上两则材料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2)材料二中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归纳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结果如何?(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探究三(感情历史·启迪智慧)(4)美国独立战争和19世纪中期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斗争的结果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原因。
2.在世界古代史的长河中,古代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和传播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的文明)材料一(1)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史实或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明的碰撞)材料二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把被征服的人变为奴隶。
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
(文明的交流)材料三 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官”,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
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成阿拉伯文。
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人还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
(文明的衰落)材料四拜占庭帝国辉煌一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但它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生活在过去的实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实力和荣誉正是他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最终在东征西讨中,帝国走向灭亡,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标志是什么?拜占庭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对后来的西欧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文明的启示)(5)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古代的文明交流?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现代世界史》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斗便尖锐起来。
——《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三“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哪一事件导致“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有利”于欧洲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美洲人的灾难主要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3)归纳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佐证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
4.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的新文化运动。
15、 16世纪达到高潮,并逐渐传播到法国、英国等国家。
文艺复兴反抗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宣扬人权和人性,发展理性和科学,提倡自由、平等、友爱,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产生什么影响?材料二:“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整个欧洲的革命。
他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
……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英国是怎样确立“新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材料三:“美国,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是一个从殖民地中诞生的国家,史册中记载着辉煌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
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正因为有这些忧虑,这部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3)材料三中“反抗殖民统治的战争”对美国有什么意义?材料三中“这部宪法”为解决代表们的“忧虑”,对美国政治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材料四: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为“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性文献。
这三部法律文献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怎样的共同趋势?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
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
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材料一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该组织内维护公共秩序的机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分析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但是它确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三: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
……英国资产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为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即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材料四: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度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什么?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化改新后日本的社会性质是什么?(3)写出材料三中英国建立的政治体制名称。
为该政治体制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历史文献是什么?(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部著名法律文献?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人类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的认识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实现从图1手工操作向图2机器生产的转变,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有何意义?材料二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遇到了来自铁路的挑战。
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孙。
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14英里的时速行驶了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蒸汽机还被应用于水上运输。
富尔顿是这方面的先驱,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菜蒙脱号”汽船在哈德孙河下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火车和汽船使的动力机器是什么?它是由谁研制完成的?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四 2015年11月,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共出现三次雾霾天气过程:6-8日东北地区出现雾霾过程,PM2.5达到严重污染;12-14日和28-30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两次雾霾天气过程,PM2.5均达到严重污染,其中29日下午北京城区平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南部超过700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