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家长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
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但是,在目前众多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
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
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
”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
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有位著名的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底哪个更为重要?”如果家长看到这个问题,当然会说学校教育重要,因为孩子好象更听老师的话。
理由是如果家长给孩子布臵任务,一般孩子都会说:“老师没布臵!”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相信很多有学生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也是一个让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多一点,其实不然。
表面看来孩子很是听从老师的话,只要老师布臵了任务,一般孩子都会想办法来完成。
可是,从更深层次来讲,学生听老师的话只能体现在完成学校的知识类目标任务上,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在知识任务目标上比较听从老师的教导。
而在决定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和态度上,学生绝对不会按照老师的方式来解决的!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很多年,我们也在说老师要教书还要育人,可是每当升学考试的时候,育人的部分会有几分来作为考核项目呢?!又有多少学生会按照老师教给他的处世方法来实施行动?到头来学校教育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而学生的做人处世,完全取决于他赖以生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决大多数处于尖端科学领域之外的普通人来讲,一个人在当今现社会能够取得相当的成功,好象真的与他所学的知识技能不成正比,也有好多怀揣高文凭、没有真本领、眼高手底的待业者,即便有些人在单位了也是在感叹工作根本就是属于专业不对口!干工作当然不能全凭理论水平,还得遵循家庭或宗族观念的传统和做法行事,一个人的做事原则和态度,更多来自于家庭和宗族意识,只有一部分会从书籍里获得,可几乎很少能从学校教育里习得!当然,学校教育里的成功者,结合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创造能量,可是如果只是学校教育的成功者,不一定会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如今好多大学生犯罪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优秀的社会人才的关键。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
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
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
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
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
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
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
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
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三、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虽然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机构之一,家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 T.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
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
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
有学者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
知其子者,莫过其父。
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
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
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
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
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
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
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
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
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
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
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
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
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
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
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臵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
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臵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
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