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9篇(一)一、教学方法的改革选择难度适宜实践性较强的教材。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
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考虑理论知识的深度是关键,一般不宜选择理论性太强、太抽象而实践举例及应用匮乏的教材。
应依据具体专业岗位工作者所必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来确定教材。
同时,为避免授课教师选材的主观性、片面性及差异性,学校就确定各专业教材而言应组建专业选材小组,通过对具体专业行业进行实时调研分析,统一确定合理教材。
夯实基础,重视第一课。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类专业学生入门级基础课程,授课课时较多,理论知识较抽象,工程实践较少,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太大太枯燥。
因此,授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第一课的讲授是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
笔者认为,第一课并不是粗略介绍课程概述、考试要求那么简单,而应在介绍的同时适当举例,举例应选择一些前沿的同学比较熟悉又感兴趣的数码产品,如:Iphone 手机、Ipad平板电脑、安卓手机等等。
通过简单说明这些数码产品的结构原理,引入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发展及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在介绍研究内容时,教师应以“电子元器件→基本电路→电路系统”即“点→线→面”为主线,从局部到总体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总体学习思路。
之后将该课程的研究方法、意义以及在学科领域承上启下的作用相继展开,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的改进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
许多教师往往专注于PPT,却忽略了传统的板书授课。
在课内,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媒体教学不只是教案的电子展示,其具备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
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该课程内容丰富,电路图多而复杂,知识点抽象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使教师不用占用课堂时间手绘电路图,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适当加入视频、语音以及动画演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认知效率。
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结合板书进行辅助教学。
一方面,写板书可以缓解教学压力,转化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
另一方面,写板书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可以将板书分为三个板块:一部分用于复习回顾旧的知识点;一部分在讲解新内容时用于总结罗列重点知识;第三部分用于辅助讲解分析。
通过合理的板块划分可以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
可见,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外,网络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网络资源包括教学辅助软件、试题库、答案详解、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国际知名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的网址等。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网络资源,例如:根据所学内容实时为学生介绍具有针对性的教材网站,实时引导学生,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抽空借助微博、微信、QQ、飞信、论坛等网络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答疑与讨论。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零距离接触生产线。
从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经验来看,笔者认为让学生从理论课堂直接走入实验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学生看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但验收结果的时候,通过提问发现多数同学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并不完全明白,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安排学生走入企业零距离接触生产线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通过亲眼所见,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所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观摩实习的机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求职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重视基础实验。
开设基础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基础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学习基本实验方法,为设计综合电路打好基础。
为扎实基础实验,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应共同参与辅导。
一方面,理论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学生遇到的原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实验中的反馈,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论课讲授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应对理论课本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扎实地掌握基础实验,更好地发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开设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效地串联所掌握的课程原理与实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有限的课时往往会制约实践教学的深入进行,为此,笔者认为应选择几个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课程后期应安排1-2个综合实验,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系统化模拟电路的理解。
在课程结束之后,合理安排一次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布置若干难度适中的课题,给出设计要求,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做调研开始自主选择课题,拟定设计方案,进行电路设计,完成相应的仿真分析,最后经指导教师审核并确认合理之后,学生方可着手购买元器件安装电路,进行调试与参数的测量,进而完成整个设计。
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院应该合理开放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设计与调试。
开放实验室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独立开发应用的实践能力。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层次进行了探索,为独立学院更好地完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作者:段晓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二)一、明确课型在模电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该课程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模电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特点,把其课程的课型分为3种,即理论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1理论教学课在模电理论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4个“基本”,即: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技术指标。
这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
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四基”,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掌握“四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模电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入手进行教学,要经过3个环节。
1)引入电子技术概念。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学习电子技术的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电子技术理论、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等。
2)建立电子电路的模型。
电子电路模型是人脑对实际电子电路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只有建立起电路模型,才能运用电子电路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讲到功率放大电路时,结合实际的收音机中扬声器、平时常用的低音炮及电动机的控制电路等实际电路的驱动电路来进行抽象,在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其能够顺利建立功率放大电路电子电路模型[1]。
3)运用电子技术。
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电子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
针对这一环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电子电路小设计、小制作,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电子电路理论并运用到实际中。
1.2实验教学课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
为此,根据课程特点把模电实验教学分为3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使学生受到模电实验操作训练的主要措施。
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课外实验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的表现情况,教师安排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实验。
1.3习题教学课习题教学,也是模电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后安排的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
二、提倡系统教学法笔者对模电教学中的3种课型进行了分析,为全面提高模电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此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2.1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1)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学完模电的课程后,感觉各章节是独立的知识,没有互相联系,这表明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
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强调各章节的联系,突出课程知识点的主线,如先讲器件和模型,然后讲解单级放大器,虽然单级放大器可提供较高的增益,可是不够稳定,为了抑制共模电平、温度等参数对增益的影响,引入差分式对称电路,可是β的波动、温度的变化及噪声等还是影响增益的稳定,于是引入反馈技术来实现恒定的增益,同时还可增大带宽等[2],这样学生对该门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突出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①强调学生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电子技术环境中学习电子技术,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电子元件、电子电路;②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从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入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与以往学过的知识相联系。
2.2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根据系统教学法的特点,设计出系统教学法的具体教学模式——课内外“三环三习三追忆”。
其中,“三环”是指自学探究、串联精讲、整理吸收;“三习”是指学生在课外要做到复习、练习和预习;“三追忆”是指对新课题的即时追忆、复习前追忆和复习后追忆。
1)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
每次课结束,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提供下次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要求查找资料。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定向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