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共10分每题2分,对的在题号前划”,错的在题号前划X)1、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质大循环。
”2、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3、土壤液态水的流动是由于从一个土层到另一个土层中土壤水势的梯度而发生的流动的方向是较低的水势到较高的水势。
X4、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I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活性酸。
X潜性酸5、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高。
”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哪些?在多雨的自然条件下,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土壤及其母质的淋溶作用非常强烈,土壤溶液中的盐基离子易于随渗滤水向下移动。
这时溶液中的H+取代土壤胶体上的金属离子,而为土壤所吸附,使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氢饱和度增加,引起土壤酸化,在交换过程中,土壤溶液中H+可以由下述途径补给。
(1水的解离。
水的解离常数虽然很小,但由于H+离子被土壤吸附而使其解离平衡受到破坏,所以将有新的H+离子释放出来。
(2碳酸解离。
土壤中的碳酸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由植物根系、微生物呼吸以及有机质解离产生。
(3有机酸的解离土壤中各种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有草酸、柠檬酸等多种低分子有机酸,特别在通气不良及真菌活动下,有机酸可能积累很多。
(4 土壤中AL+和H+解离。
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土壤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中致酸离子的含量。
(5酸性沉降。
一是通过气体扩散,使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称之为干沉降。
另一种是随降水夹带大气酸性物质到达地面,称之为湿沉降。
(6其他来源.农业生产上的施肥、灌溉措施也会影响土壤PH。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土壤养分供应、土壤结构、土壤生态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
1、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土壤几乎包括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这些都是有机态的养分,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随着有机质的矿化,这些矿物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无机态被作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
有机质在转化的过程中多种有机酸和腐植酸对土壤矿物质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单位质量腐殖质保存阳离子养分能力比矿质胶体大2-30倍,在保肥力弱的砂质土壤中尤为突出。
腐植酸和其他盐类组成缓冲体系,可以缓冲土壤溶液中H+和其他养分离子浓度的变化。
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胶体,施予砂性土壤后增加砂土的粘性;另一方面由于松软絮状多孔粘合力不如粘粒强,所以黏粒被他们包被后,易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松软而不再结成硬块。
腐殖质能明显加深土壤颜色,使土壤升温快,同时,导热率居中,有利于保温和春发植物早发速长。
4、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两者呈正相关。
腐植酸是植物生理活性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能提高细胞渗透压,从而增强作物抗旱能力,腐殖质能提高过氧化酶活性,促进作物生长。
低浓度腐植酸能加速细胞分裂促进根系生长。
5、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土壤有机质含有多种活性官能团,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亲和力,降低其活性。
腐殖质还能络合或螯合重金属离子,促使其排出土体,降低其毒害作用。
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也受腐殖质的络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影响。
三、论述题(20分)试述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与现状。
1、我国土壤退化的面积大、强度大、类型多我国土壤退化发生区域广,就全国而言,我国东西南北中都有不同类型和不等程度的土壤退化现象。
土壤退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华北主要发生着盐碱化。
2、西北主要是沙漠化3、西南主要是山区石质化4、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肥力减退和化学污染5、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主要是水土流失6、青藏高原主要是冷冻和土壤贫瘠化。
2、土壤退化发展快、影响巨大。
1、耕地占用仍在加快,耕地减少趋势将持续下去。
2 土壤酸化现象严重;3、耕地剥离、土壤流失、土壤沙化、草地退化速度快。
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土壤退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大方面,前者是土壤退化的基础和潜在因子,后者是土壤退化的诱发因子和主要因子。
1、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总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目前单位土地承载人口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
使不少地区长期走入了“人口增长-过度开发-环境恶化和土壤退化-地区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均匀,配置上不协调,区域开发压力大。
2、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我国农业耕垦区中,黄土高原、新疆绿洲、西南岩溶区、东北西部及内蒙古均属生态脆弱区,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系统界面,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极为脆弱,土壤退化潜在危险明显。
3、对土壤掠夺式经营。
滥垦滥耕、乱砍乱伐、超牧超载、铲草皮、挖草根、烧秸秆等在我国经常发生;我国耕地土壤质量总体水平低。
高产田面积少。
4、水资源缺乏。
自然条件限制是引起土壤退化的原因之一。
我国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分离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的38%,而径流量占全国82%。
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耕地占全国的40%,但径流量仅占全国的6%。
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均淡水毗牙U你眼中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为2310立方米,属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土壤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和来衡量土壤的通气性能。
2、土壤圈中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不同土壤,正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作用的产物,这些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自然因素称为成土因素,包括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
3、土水势是表示土壤水分在土一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主要由基质势、—压力势_、_溶质势—和—重力势—几个分势组成。
4、土壤学中主要依据腐殖质的颜色和酸碱溶解性分为—富里酸_、_胡敏酸_、—胡敏素—三个组分。
5、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6、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太阳辐射能—、—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和地球内热。
7、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选择题(单项选择10分每题2分)1、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b_。
A低B高C不一定2、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_b_。
A化学性质B物理性质C生物性质3、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I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c_。
A活性酸B生理酸C潜性酸第1页(共2页)4、土壤液态水的流动是由于从一个土层到另一个土层中土壤水势的梯度而发生的流动的方向是—a—。
A较高的水势到较低的水势B较低的水势到较高的水势C不移动5、在_c_土壤中,大量铝、铁、锰化合物变为可溶性的,因而造成对植物的毒害。
A强碱性B中性C强酸性三、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1、土壤水、气、热状况如何综合调控?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彼此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化,都将引起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受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性质的制约。
了解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以确定适当的栽培措施,有助于协调并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节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肥力2.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状况3.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4.改善土壤结构及土体结构,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5.覆盖栽培,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6.保墒剂和保湿剂的应用2、影响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因素有那些?3、植物与动物生产及其和土壤管理利用的关系如何?4、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怎样?5、土壤质地改良主要采取那些措施?6、为什么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自从人类有了耕种历史以来,人的力量便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土壤迅速从自然土壤转变为农业土壤阶段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植被破坏,土壤裸露,遭受大气、水、热的作用剧烈,有机质分解快,难于积累;表土直接受雨水的打击,冲刷加剧,淋溶流失不断深入底层;自然植被被栽培作物所代替,根系活力减弱,自然阶段土壤有机质积累的疏松层次和稳定团粒结构遭到开垦破坏。
尤其是栽培植物周期短,更替快,养分积累慢,致使土体热、水、气、肥诸肥力因素发生较大变化。
自然土壤的开垦就是通过人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更多的农产品,为人类服务。
所以农业土壤既是自然土壤的发展,又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首先是栽培作物。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一方面要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又以残根、落叶和根系的分泌物质补给土壤,同时根系的机械作用往往又影响土壤的结构性能,所以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和生物性状。
其次是耕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创造了疏松的耕作层,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解决了水分同时存在、同时供应的矛盾。
尤其是深耕,为作物根部活动和有益微生物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
耕作结合施肥,还改善了土壤养分条件,使更多营养元素加入到生物循环中去,尤其是有机肥的加入,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生物性状,发展了微生物区系,补充了土壤中能量的来源,加强了生物循环的物质基础。
此外平整土地,修筑梯田,以及其他各项改良土壤的措施,消除或削弱了影响土壤肥力发挥的限制因素。
当然,不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常常导致土壤资源遭受极大破坏。
综上,人类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改变了自然因素的分量和对比关系,改善了土壤热、水、光、气、养分的相互关系,克服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条件,是土壤肥力恢复并提高。
四、论述题(60分每题20分)2、根据我国土壤资源特点谈谈如何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率。
3、试述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与现状。
第三部分土壤学(50分)六、判断题(共10分每题2分,对的在题号后划/,错的在题号后划X)1、土壤颗粒是指在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及土壤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它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组成。
V2、土壤质地越粗,容重越小,土壤总孔隙度也就越大。
X3、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影响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固定和迁移等。
V4、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