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饲料厂生产操作手册及注意事项

饲料厂生产操作手册及注意事项

饲料厂生产操作手册及注意事项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饲料厂生产工艺及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以猪配合饲料为例【摘要】积极构建饲料企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其可以指导饲料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产品的出厂检验程序,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我国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和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进程。

本文从猪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入手,对猪配合饲料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阐述。

将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国家标准、农业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整合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饲料企业《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通过技术方面的管理,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建立全流程的技术管理体系,保证饲料质量安全。

【关键词】质量安全,猪配合饲料,工艺流程,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目录1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饲料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迫切需要饲料企业更新观念,由传统的追求“量”,转变到注重“质”和“安全水平”的提升,转变到注重标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以适应我国新型饲料工业发展的要求[1]。

饲料企业标准化的内容远不只产品标准化一个内容,而是包括了从生产到管理、从检验到销售等方方面面,一切将严格按规定程序执行,并且能够做到对产品的追根溯源。

应用合适的饲料加工工艺和设备可以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及生产的安全,本文从猪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入手,对猪配合饲料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阐述。

将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国家标准、农业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整合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饲料企业《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通过技术方面的管理,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建立全流程的技术管理体系,保证饲料质量安全。

2猪配合饲料生产饲料厂生产工艺主要指饲料生产车间的加工工艺,它涉及到将近10余种原料甚至更多种的原料,经过设备加工及工艺处理,制成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品种的饲料产品[2]。

生产工艺都是建立在设备基础上的,企业应根据设备的现状,合理的设计工艺路线[3]。

猪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图1),输送设备及缓冲仓把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工艺流程。

图1 猪配合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图2.1原料接收原料接收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工序,接收设备与工艺的设置要保证原料产品的安全贮存,接收过程中要合理组合原料的清理设备[4]。

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严禁不合格原料进入生产线,在接收原料时,应按原料采购标准及预定的供货渠道仔细认真核对进厂原料[5]。

除了查对包装、验重、感官鉴定外,还需进行理化检验,检测常规的营养成分如粗蛋白、粗灰分、粗纤维等以外,重点要检查有无霉菌污染,动物性原料要有供应商细菌总数达标和无沙门氏菌的检测证明,矿物质添加剂要有供应商重金属含量达标的检测证明,对供应商无法提供检测证明的要送化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接收。

2.2原料粉碎粉碎是用机械的方法克服固体物料内聚力而使之破碎的一种操作,是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最主要的工序之一[6]。

按粉碎的先后划分包括先配料后粉碎、先粉碎后配料或者是两者的综合;按粉碎的次数划分有一次粉碎、二次粉碎和单一循环粉碎[4]。

粉碎工艺的选择应根据产品质量和粉碎粒度要求,以及加工成本和投资额等来确定。

仔猪饲料中谷物原料的粉碎粒度以300~500μm为最佳;育肥猪料饲料的适宜粉碎粒度为500~600μm;母猪饲料的粉碎粒度以400~500μm最适宜[6]。

2.3配方设计配方设计是根据动物营养需要,通过合理搭配各种饲料原料为动物提供满足其发挥最佳生产性能的各种营养素[7]。

除按照企业标准要求的营养成分设计配方外,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饲料卫生标准》等,禁止使用“目录”以外的原料,严禁使用β激动剂类药物、三聚氰胺等违禁化学品,饲料铜、锌、霉菌毒素等在可控范围,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和饲料添加剂,不得随意加大使用量,并要有严格的停药期[8]。

提高饲料产品的内在品质,确保饲料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指标。

2.4配料投入配料就是按照饲料配方的要求,采用特定的配料装置,将多种不同饲料原料进行准确称量、配合在一起的过程[7]。

配料工序是配合饲料工艺的关键,直接影响主系列产品质量的优劣。

配料装置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重量式(机械杠杆式配料秤、光学自动秤和电子秤等)和容积式(牵引式、转动式和振动式)[9]。

目前常用的工艺流程有人工添加配料、容积式配料、一仓一秤配料、多仓数秤配料、多仓一秤配料等。

大宗原料的称量误差每吨不超过±10 kg,添加剂的称量,必须有复核程序,或用电脑自动称量,称完每一批次的添加剂后,必须复核库存量,并核对实际用量是否与配方设计的标准用量相符,单一品种添加剂称量误差每公斤不超过±10克[10]。

2.5饲料混合混合是将按配方配好的各种饲料原料混合均匀(分为分批混合和连续混合),保证饲料产品中不同原料与不同营养成分(特别是饲料添加剂等微量或超微量成分)均匀、质量稳定的关键环节[9]。

按混合机的设计要求设定每批次的最佳混合量和混合时间,每周检查混合均匀度一次,我国国家饲料质量标准要求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CV ≤10%,浓缩饲料混合均匀度的CV ≤7%,添加剂预混料混合均匀度的CV ≤5%,每吨用量小于500克的添加剂必须经二次逐级预混合后才能投入生产。

2.6制粒膨化混合后的粉状饲料经蒸汽调质后送入颗粒机挤压,在物料从模孔中排出的一瞬间速速膨胀,并被切割成为一种多孔质的的颗粒饲料。

调质的蒸汽压力控制在±,调质时间30秒以上,调质器出口的料温不低于80℃。

2.7冷却包装将制粒后的饲料颗粒,通过风冷却塔,把温度降低到接近室温(不高于室温5℃),水份降至%以下,使颗粒变硬,便于包装和贮运。

饲料经冷却后,包装于有内膜袋的塑料编织袋中,净重40kg或20kg,包装前如发现饲料成品中有异物应及时检出,袋口应不易裂开,每包饲料必须放一张标签,不得漏放。

2.8贮存运输成品包装后按仓位贮存,仓库应保持阴凉、干燥、通风,叠放高度以不损坏成品质量为限,贮存时间超过30天的应予以回机。

用干燥、无毒、无污染物的卡车做为运输工具,将饲料成品发送到用户或经销商处,运输途中有防水、防雨措施,饲料装卸须轻拿轻放,防止袋口裂开。

3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安全事件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到了饲料工业的发展。

作为畜产品安全源头的饲料也越来越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市场上的饲料产品实行全程监管,无论是饲料生产,还是产品标准备案,都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技术监督部门与饲料管理部门的共同检查,推动了饲料企业产品的标准备案进程,逐步实现了饲料产品的有标生产和出厂检验,严格了标签标识规定,规范了饲料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结合最近几年我国在饲料卫生法规建设方面的进展,至少可以把饲料工业企业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分为7个环节: 原料接收、配方设计、储藏和运输、设备运行和维护保养、卫生和虫害控制、加工控制、产品追踪和召回[10-14]。

3.1原料接收3.1.1目的为饲料原料的验收、入库提供卫生标准操作规范。

3.1.2适用范围适用于饲料生产所使用的各种原料、原辅材料及添加剂的接收。

3.1.3责任者技术主管、品管人员、生产人员。

3.1.4规程3.1.4.1.所有的饲料原料(含原材料、原辅材料及添加剂等)都必须建立《饲料原料入库允收标准》。

3.1.4.2.入库允收标准除常规的营养成份指标外,还必须有不同原料的感官要求和各种卫生指标限值,如细菌总数、重金属上限等。

3.1.4.2.品管部须按标准对每一批原料进行感官鉴定,对感官不合格的原料拒收;感官指标合格的原料予以寄仓,并挂牌标识,同时抽样送化验室进行理化指标检验。

3.1.4.3.品管部根据《饲料原料入库允收标准》对理化检验结果进行判定,合格者予以正式入仓,并挂牌标识。

3.1.4.4.品管部如发现原料不符合标准,但又无法拒收的,必须及时向技术主管报告。

3.1.4.5.技术主管接到品管部的报告后,必须对不符合标准的原料进行确认,对不能使用的不合格原料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3.1.4.6.所有的原料验收必须建立书面的操作程序,各种记录应予以表单化、数据化。

3.1.4.7.必须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审。

3.1.4.8.所有的接收记录必须有相应的检验编号、原料名称、供应商名称、到货时间、到货数量和品管人员签名。

3.1.4.9.原料验收记录至少保存2年,以便备查。

3.2配方设计3.2.1目的对饲料配方的设计和选择用料提供标准操作规范。

3.2.2适用范围适用于饲料成品的所有配方设计。

3.2.3责任者技术人员、配方师3.2.4规程3.2.4.1.饲料配方的营养成份必须严格按企业标准设计。

3.2.4.2.对含有害物质的非常规原料如菜籽粕、棉籽粕等必须根据有害物质含量或国家的有关规定限量使用。

3.2.4.3.严格按国家颁布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国家禁止或未经批准的饲料添加剂。

3.2.4.4.对卫生指标检验不合格的原料不得使用。

3.2.4.5.配方通知单必须有配方师的签名,并标明配方名称、设计日期。

3.2.4.6.不再生产的配方必须在新配方通知时予以回收。

3.2.4.7.回收的配方通知单必须保存2年以上。

3.3储存和运输3.3.1目的为饲料原料和成品的储存和运输提供标准操作规范。

3.3.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饲料原料和成品的储存和运输。

3.3.3责任者品管人员、生产人员、仓管人员。

3.3.4规程3.3.4.1储存3.3.4.1.1.各种原料和成品必须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3.3.4.1.2.进仓后各种原材料必须挂牌标识、标明名称、进仓批次、检验状态、检验结果和使用要求等,防止误用。

3.3.4.1.3.每周库存原料抽查一次,检查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有发热、结块等异常现象,必须及时处理,并重新检验。

3.3.4.1.4.饲料添加剂和药物应单独存放,并明确标识,不得和饲料成品混存。

3.3.4.1.5.待处理的半成品、成品和退料必须存放于隔离区,并予以标识。

3.3.4.1.6.料仓必须定期进行清洁。

3.3.4.1.7.抛洒在外的饲料或原料必须立即清扫干净,不能使用的必须做废弃处理。

3.3.4.1.8.储存区必须有良好的通风、干燥、防水等条件。

3.3.4.2搬运3.3.4.2.1.严禁对货物进行丢、抛等野蛮装卸,避免饲料或原料抛洒在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