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参考译文】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郭,门客们大多因为这件事来劝阻他。
靖郭君对通报的人说:“不要替门客通报。
”有个齐国人请求会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罢了,超过三个字,我愿意被烹煮。
”靖郭君便召见了他。
客人快步跑近来,说:“海大鱼。
”于是转身就跑。
靖郭君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客人说:“我不敢把死当作游戏。
”靖郭君说:“希望你对我说清楚这三个字的意思。
”客人说:“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撒网不能捕住它,带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现在的齐国,也就是你的大海啊。
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靖郭君说:“对。
”于是就终止了(念头),不在薛地修筑城郭。
92晏子逐高缭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注释】①仕,旧时做官为仕。
②仄陋,卑贱,低贱。
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帮助。
⑤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纠正。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晏子逐.之() B高缭之事.夫子()C三年曾无以.爵位() D其义.可乎()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高缭之.事夫子。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C宋何罪之.有?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②译文:四、这篇短文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五、春秋时的晏婴是齐景公的相国,以贤能著称,有关他的故事较多,你还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 赶走,辞退。
B侍奉,辅佐。
C给。
D道义。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A,例句与A都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D代词,指马。
三、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②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四、示例: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只有不断改正错误才能进步,作为领导应该欢迎下级提意见。
五、答案不求一律。
例如叙述晏子使楚,晏子谏杀烛雏等。
【参考译文】高缭辅佐晏子,晏子把他赶走了。
(晏子)周围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道:“高缭侍奉您三年,您都没有提拔他,却把他赶走了。
这从道义上怎么说的过去呢?”晏子说道:“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93愚公之谷齐桓公①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②,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③,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④。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⑤。
管仲正衿⑥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⑦为理⑧,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说苑•政理》)【注释】①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他任用管仲进行整治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仪状:容貌,姿态。
仪,容貌,外表。
③牸(zì)牛:母牛。
④驹:小马。
⑤管仲:名夷吾,齐桓公辅臣。
⑥衿(jīn):衣领。
⑦咎繇:即皐陶,舜帝的贤臣,唐尧时为刑法官。
⑧理:狱官。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跑) B是.为何谷(这)C臣请陈.之(陈述 D遂持.驹去(拿)E傍邻闻.之(听说) F请退.而修政(回去)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见一老公而.问之曰②卖之而.买驹B①以.臣名之②何为以.公名C①此夷吾之.愚也②今视公之.仪状D①臣故.畜牸牛②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译文:②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译文:四、针对“愚公与驹”的事情,齐桓公和管仲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持”在这里是“牵”的意思。
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和B。
A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B以,介词,因为。
C①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助词,的。
D①副词,本来;②连词,所以。
三、①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②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四、示例:齐桓公认为老人愚笨,而管仲则认为老人明智。
他们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齐桓公没有参透老说陈述这件事的目的,没有真正理解老人的话中话;而相管仲从老人陈述的故事中明白了狱讼方面存在的问题——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
【参考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鹿而跑进一个山谷中,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回答说:“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问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老人又)回答说:“因为我的缘故才这样称呼它的。
”齐桓公(又)问道:“现在,(我)看你的容貌姿态,不像是愚笨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称它为愚公之谷呢?”(老人又)回答说:“请让我(为你)陈述事情的经过,我本来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就去)卖掉它买(一匹)马驹。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下马来。
’于是就牵着马驹离开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愚笨,所以就称这个山谷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说:“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齐桓公于是就返回来了。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这件事)告诉管仲。
管仲(一听就立即)整了整衣领,拜了两拜,说:“这是我愚笨啊!假使尧帝在位,皐陶为狱官,怎么能有(随随便便)牵走人家马驹的(事)呢?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请让我回去修明政治吧。
”94越使诸发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子①惭之。
”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②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今大国有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
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③邑,弊邑之君亦有命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
乃逐韩子。
(《说苑》)【注释】①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②垂:通“陲”,边。
③弊:通“敝”,谦辞,表示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A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送,赠送)B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哪里)C请为二三子惭.之(羞辱)D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帽子)E梁王闻之,被.衣出(通“披”)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乃.处海垂之际②乃.逐韩子B①屏外蕃以.为居②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C①梁王之.臣曰韩子②彼越亦天子之.封也D①而.蛟龙又与我争焉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译文:②于大国何如?译文:③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译文:四、诸发不愿意戴着帽子去见梁王,他讲了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并对这三条理由作简要地分析。
答:五、下列这两个句子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句式不同。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①客冠则以礼见②冠则见以礼答:六、诸发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评。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冠: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