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沼虾_高中生物教案第三节沼虾教学目标1.通过对沼虾形态结构的学习来了解甲壳纲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种的动物体上找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类关系。
3.使学生了解虾和蟹等甲壳纲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动物资源,进一步树立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即身体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具有坚韧的头胸甲;有两对触角;多数种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这些基本特征若不以具体的动物加以说明,则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所以,在讲述沼虾的形态结构时,应该重点强调这些特征,沼虾的这些形态结构都非常典型,将沼虾讲清楚了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呢?方法很多,但以实物观察的效果为最好。
因为,首先教材或挂图上的沼虾与实物不是一比一的比例,学生看后不能了解沼虾的体形到底有多大。
(日本沼虾体长为4~8厘米,而罗氏沼虾体长可达32厘米。
)往往会误认为沼虾体形很大,这样的错觉应当避免产生。
其次是图中所示的结构都非常清晰,而实物则不那么有序,往往需要仔细观察辨别才能认清,所以,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沼虾的形态结构特征,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实物教学的方法。
(目前,我国沼虾的人工养殖已很普遍,在任何一个水产品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本课的难点是其他甲壳纲动物的讲述。
因为,同是甲壳纲的动物,其形态结构的差异特别大。
如无教师指导,学生很难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达不到对本纲基本特征的进一步理解。
所以,怎样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成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较难的问题。
具体难处有两点:其一是实物标本,由于本纲动物多为水生,故在偏远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学校要获取实物标本有一定的困难,除了从水产品市场购买外,很难从自然界中找到。
其二是怎样引导学生将沼虾的头胸甲与蟹的头胸甲视为同一结构。
因为沼虾有明显的腹部,而蟹的腹部折叠在头胸部的下面,不能找到腹部,就不能确定头胸部,也就不能理解蟹的壳为什么也叫做头胸甲,解决这两个难点要求教师多动些脑筋。
例如,没有实物标本可以去采购,或者向有实物标本的部门订购,当然这需要学校的经费支持。
再有就是教师利用一切外出学习、参观或考察的机会有意地收集一些实物标本为教学所用。
若实在没有,也可以在出示挂图时,讲明它们的实际形态大小,总之是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越贴近实际越好。
再有就是观察蟹时,可以让学生将蟹脐打开后与沼虾比较。
可以看到蟹壳只是扣住了头胸部,因此是头胸甲。
在没有实物观察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蟹的模型,将腹部(蟹脐)也做出并折叠在头胸部下,演示时将蟹脐打开与沼虾进行对照,也能够说明问题。
总之,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甲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以此来辨认甲壳纲动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本课要展示给学生的是节肢动物门的另一个类群——甲壳纲。
因此,在引言的设计中应以引出本课主题为目标。
例如,在简单复习有关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从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出发,提出:“除了昆虫的足是分节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具有分节的足?”学生会很快想到虾、蟹等动物(这多为学生在翻阅教材时了解到的)。
此时,教师就可以据学生的回答而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虾和蟹的形态结构特点,看一看它们和昆虫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可以出示实物标本或挂图,进入主题。
另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尤其在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学校,学生们日常最熟悉的就是鱼虾蟹等水生动物。
一提起虾蟹的美味,学生们就会兴奋不已,以此教师便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虾蟹是美味佳肴,但谁能说说虾或蟹有什么形态结构特征?”学生会七嘴八舌说出许多,但可能只是一些零乱的无序的印象。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出:“大家讲的都是虾蟹的形态结构特点,但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是节肢动物吗?为什么与昆虫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等等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偏远山区或其他不易经常接触到水产品的地区学校,由于学生们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引入本课时还是从教材出发为好,即前面提到的第一种方法。
2.新课的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安排要根据各学校不同的条件和教师所采取的不同引入方式来设计。
下面就以最简单的挂图教学为例来设计一下具体的教学步骤。
(1)在引出本课主题之后,出示挂图,此时应注意不要急于讲解挂图,要让学生对挂图有一个短暂的观察熟悉过程。
然后再讲解挂图中沼虾的形态结构或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沼虾的形态,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沼虾,也可以按图依次来讲述沼虾的形态结构。
要重点强调身体的分部特点和特有的头胸甲,因为这是甲壳纲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段大约需要15分钟。
(3)在讲完沼虾的形态结构之后,可以做一小结,方式是由学生来复述一下沼虾都有哪些结构特点,这包括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有头胸甲,而这与昆虫的体形是不同的;再有沼虾有两对触角而昆虫只有一对,这也是沼虾与昆虫的明显不同之处;第三点是沼虾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书鳃),而昆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
这三点说明沼虾与昆虫不是同一类群的动物,沼虾是甲壳纲动物。
(4)通过对沼虾的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甲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但是,这一认识是很狭隘的,只限于对沼虾的认识,而其他甲壳纲动物是否也像沼虾那样呢?教师下一步就要提出另一个问题:看一看蟹是否也具有与沼虾相同的结构呢?这时,可以出示蟹的挂图。
(5)在学生一时找不到蟹与沼虾的相同结构时,教师就得通过讲解或用教具演示蟹的结构,同时注意强调头胸甲这个特殊结构,以便使学生对头胸甲有一个较深的印象,目的是让学生牢记甲壳纲的这个主要特征。
(6)关于其他甲壳动物,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例如像水蚤、藤壶等等,并说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这些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充分准备,资料在教学参考书或普通动物学教材中都有。
)目前人们发现的甲壳纲动物约有两万多种,且多为水生动物。
有些种类结构很原始,称得上是活化石,如中国鲎(hò),在研究动物进化中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让学生在学习了甲壳纲之后对该类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强化对甲壳纲动物主要特征的认识,二是开阔眼界,不要一提甲壳纲就是沼虾和蟹,要使学生认识到:沼虾和蟹是我们最熟悉的甲壳动物,而整个甲壳纲动物有三万多种,它们虽体形各异,生活环境和习性也不同。
但是,它们都具有头胸甲这个共同的结构特征。
(7)最后可以让学生将甲壳纲与昆虫纲列表进行比较,以系统地强化学生头脑中的这两节课的知识点。
第十章爬行纲教学目标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证;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通过对纲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了解,特别是兽齿类动物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1.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这两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2.蜥蜴的循环途径与青蛙一样也是两条路线,即肺循环和体循环,但这两条途径仍较为复杂。
而且蜥蜴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隔膜,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减少,学生对这点理解起来也有较大困难,所以蜥蜴的循环系统仍应作为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引言:复习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放录像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
(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
(二)新课:1.蜥蜴(1)生活习性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外部形态了解蜥蜴的外部形态最好能给学生放一段它活动的录像,没条件就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为什么?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
可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颈部、四肢、尾及皮肤的情况。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蜥蜴有颈,青蛙无颈,因此它的头能灵活转动,以便在陆地上更好地寻找食物、发现敌害。
它的四肢比较短小,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它的尾圆长、末端尖锐、遇到敌害,尾自动断落,(蜥蜴的断尾学生亲眼看到的可能很少,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也可以联系壁虎自动断尾的情况。
)还能作屈曲运动,吸引敌害注意,蜥蜴可乘机逃跑,断尾后还能重新长尾。
关于蜥蜴的皮肤特点在与青蛙皮肤对比后,学生能比较容易答出:青蛙的皮肤裸露有粘液,而蜥蜴的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表面覆盖鳞片(这是角质细鳞),这样的皮肤能减少水分蒸发,利于在陆地上生活。
(3)结构与生理蜥蜴的结构与生理这部分知识,要特别注意与青蛙比较。
①呼吸系统由于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它的呼吸是通过肺来完成的,但教师要指出,它的肺泡数目很多,因此能比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不像青蛙那样,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所以,蜥蜴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
②循环系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蜥蜴和青蛙的循环系统的投影片或挂图来比较,让学生依据图指出两者在心脏的结构上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蛙的循环途径,指出蜥蜴的肺循环及体循环的具体途径。
(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表示蜥蜴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让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涂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并让他们指出在左心房、右心房、肺动脉和肺静脉中分别是什么血。
)在学生了解了蜥蜴循环系统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蜥蜴心室中出现的隔膜对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机能的提高有何意义?注意引导学生指出:心室隔膜的出现,导致蜥蜴心室中动、静脉血分开的程度比蛙要强,这样的血运输氧气的能力比蛙自然要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