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理论教案

动物学理论教案

动物学理论教案王茂先编写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案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主讲教师王茂先职称:讲师课程简介“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自2000年开始开设本科动物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课程为一学年。

经2005年12月教学大纲修订,课时调整为128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0学时)。

多年来动物学课程在多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动物学课程被韩山师范学院认定为“合格课程”。

多人获得韩山师范学院教学优秀成果奖等。

课程要求1、“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应保证和加强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动物保护的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根据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四方面:(1)动物学基本理论传授;(2)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3)动物学能力(教学、科研、组织、动物及环境保护等)的培养和提高;(4)毕业研究论文。

3、动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继承,介绍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动物系统演化为顺序,以代表动物为基础,系统介绍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生、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系统分类,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体现地区特点(常见、濒危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4、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实验室教学为主要形式,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动物学能力。

5、动物学动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考察等形式完成。

6、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标准,以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动物学能力为出发点,并能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及地域特点。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4学时)内容要点: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各纲的重要类群及分布;原生动物的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0.5学时)内容要点: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原生生物与后生生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1.5学时)内容要点:海绵动物门的体形、结构特点及其低等性、原始性;扁盘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1.5学时)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及本门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世代交替现象);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1.5学时)内容要点: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吸虫和绦虫三个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史;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原腔动物(1.5学时)内容要点: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几种重要、常见的线虫;轮虫动物门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4学时)内容要点: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演化上的意义;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异同。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4学时)内容要点: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及其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异同;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亚纲或目);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8学时)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甲壳、肢口、蛛形、多足和昆虫纲的代表动物、形态特征、分类(昆虫纲到目);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第十一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0.5学时)内容要点:三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1.5学时)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棘皮动物的分(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蛇尾纲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0.5学时)内容要点:柱头虫的主要特征;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学时)内容要点: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次要特征;各亚门各纲的主要特征概述;柄海鞘的外形、内部构造、逆行变态;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十五章圆口纲(1学时)内容要点:圆口纲外形及构造特征;分类及生态。

第十六章鱼纲(4学时)内容要点:鱼纲的主要特征(体形与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感觉、排泄、生殖等系统);鱼纲分类(软骨鱼系、硬骨鱼系各亚纲及各总目的特征及代表);板鳃与瓣鳃的概念;鱼类的经济意义及洄游。

第十七章两栖纲(4学时)内容要点: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纲的主要特征(骨骼、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等系统);分类:蚓螈目、蝾螈目和蛙形目;经济意义。

第十八章爬行纲(4学时)内容要点: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爬行纲的躯体结构(骨骼、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分类: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等五个目的主要特征及类群;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益处及危害,毒蛇的识别及蛇伤防治)。

第十九章鸟纲(6学时)内容重点:恒温及其意义;鸟纲的躯体结构(外形、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生殖等);鸟纲的分类:(二亚纲、三总目、七个生态类群)及其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举例;鸟类的繁殖及迁徙;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害虫、狩猎、鸟害等)。

第二十章哺乳纲(6学时)内容要点: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以及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纲躯体结构(外形、皮肤及衍生物、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及感官、内分泌、生殖);哺乳纲的分类: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的主要特征,真兽亚纲的分目(特征及代表种类);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0.5学时)内容要点:原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恐龙的兴衰及绝灭的原因);鸟类的起源(始祖鸟的特征及意义)和适应辐射;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0.5学时)内容要点:生命的起源;动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生理与生化、遗传学);进化理论: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等;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形成。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0.5学时)内容要点:生物圈;动物的分布;世界(6个界)及我国(7个区)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第二十四章动物生态(0.5学时)内容要点:生态因子;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物质、能量流动;环境保护。

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简要说明,详见实验课大纲,另外自编有《动物学实验指导》一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无脊椎动物部分:学习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水螅、涡虫、蛔虫、环毛蚓、河蚌、乌贼、对虾等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掌握它们所在门和纲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脊椎动物部分:学习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解剖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它们所在纲和目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

每章重、难点及授课内容绪论重点: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难点:分类知识授课内容: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的约有200万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现的种还会逐年增加,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计,约有2 000万-5 000万种有待发现和命名。

为了辨认、研究和利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们将它们系统整理、分门别类,分为若干不同的界。

长期以来,生物被分为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入,不断提出新的分界学说,到现在还有争论。

林奈时代,以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特征来区分,以生物能否运动提出动物界和植物界2界系统。

光镜广泛使用后发现,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性(如眼虫),提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3界系统。

电镜技术的发展,提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概念,于是有了4界、5界、6界、8界分类系统。

六界分界法:1、动物界:多细胞、真核、无细胞壁及叶绿体、无光合作用、吞噬营养2、植物界:多细胞、真核、有细胞壁及叶绿体、能行光合作用3、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细胞有核膜及胞器、真核4、原核生物界:单细胞、虽含核酸但无核膜及胞器、原核5、真菌界:多细胞、细胞有细胞壁无叶绿体、无光合作用、有吸收作用6、病毒界:无细胞结构、只是一团核酸或蛋白质、无独立代谢、内寄生生命的进化历史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非细胞阶段第二阶段:从非细胞到细胞第三阶段: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第四阶段: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真核生物生物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动物——异养、消费者植物——自养、生产者真菌、细菌——分解、吸收、还原者第二节动物学的概念一、概念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目的:通过研究,掌握规律,保护并充分利用动物资源,使动物更有利于人类。

二、动物学的主要分科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5大类:1、系统动物学:包括分类、生态、分布、进化等2、形态学:包括比较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3、生理学:包括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生理化学等4、实验动物学:包括动物遗传学、实验胚胎学等5、分子生物学按研究的动物对象分为:原生动物学、寄生虫学、贝类学、甲壳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鸟类学、兽类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