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讲授
教师展示原始地球的图片。
教师播放化学进化过程的flash 动画
学生看图描述原始地球的环境,生命诞生的条件。
学生利用flash开展交互活动。学生完成拼图和排序的操作。
教师截取导入视频“原始地球“的关键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分析。
教师制作flash动画,加强学生对进化历程的直观认识。
探究
教师播放“米勒实验“视频和中国合成胰岛素实验视频。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准备---利用互联网,学生课前查阅生命起源的假说,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能力。
2、导入---以网络下载并剪辑后的“原始地球“视频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做出铺垫。
3、活动---通过翻题板形式,随机确认各自的辩论观点,展开辩论,了解各假说,确立观点。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得出生命化学进化的实验证据。
网络下载视频,并适当剪辑。
建构
师生共建概念图
利用触发器功能制作ppt翻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翻版和补充,梳理本节知识。
评价
课堂达标测试题
限时完成、同桌互批
实物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七、教学特色
1、充分利用的网络资源。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关于生命起源的新证据等,培养学生收集网络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师从网络下载相关视频,进行剪辑和整合,截取图片并制作flash动画和多媒体课件。
2、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技术。如视频的剪辑播放、flash动画、动画拼图和排序、设计翻题版、概念图的制作、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展示活动等等。
3、加强师生的交互活动。通过flash的交互活动和师生共建概念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趣味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寻求真知,提高课堂效率。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同生物学的结论都来源于实验证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知道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认同化学进化论假说,
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重、难点)
这一节有两个地方比较新颖:一是将原始地球的图片与化学进化的过程进行了有机结合;二是将生命起源过程与实验探索证明分开讲述,两方面都比较系统,都得到了强化。
二、学生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探索的话题。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有些学生听说过神创论、上帝造人,还有些学生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4、讲授---通过截取导入视频的相关图片展示,学生看图描述出原始地球的环境并于现在的地球环境作对比。利用flash开展交互活动,强化对生命起源的过程直观认识。
5、探究---通过米勒实验视频,学生分析得出生命化学进化的实验证据。
6、建构---师生共建概念图,梳理本节知识。
7、评价---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2)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条件。(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证据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Leabharlann 其他教学设计教学主题
生命的起源
一、教材分析
“生命的起源”是开篇第一节,介绍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说明生命起源与原始地球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教材从地球演变讲起,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的起源。
这一节可以分四块:(1)引言,讲了自生说和宇生说;(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比较详尽地阐明了化学进化的基本过程;(3)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介绍了米勒的经典实验以及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4)最后一段,是对整节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为什么要研究生命的起源,这是本节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这一段,整节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
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播放“原始地球“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
下载网络视频并适当剪辑,剪辑后视频的时间和内容恰到好处。
活动
教师投放制作的假说题版
学生小组为单位翻题版,展开辩论活动
用触发器功能制作的PPT翻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