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烃的命名第一篇: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普通命名法)碳原子总数小于或等于10时,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总数大于10时,用中文数字——十一、十二等表示;同时为了区分同分异构体,在名称前加一些词头表示,如“正”、“异”、“新”。
2.系统命名法(1)命名方法:①选主链,称某烷;②编号位,定支链;③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④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五个原则:①最长原则:应选最长的碳链做主链;②最近原则:应从离支链最近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③最多原则:若存在多条等长主链时,应选择含支链较多的碳链做主链;④最小原则:若相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支链位号之和为最小原则,对主链碳原子编号;⑤最简原则:若不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靠近简单支链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3)五个必须: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②相同取代基的个数,必须用中文数字“二,三,四…”表示;③位号2,3,4等相邻时,必须用逗号“,”表示(不能用顿号“、”);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必须用短线“-”隔开;⑤若有多种取代基,不管其位号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第二篇:《烷烃的命名》说课教案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中的内容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本课时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重点介绍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分析该内容的重要性该部分内容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进行其它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很多有机知识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所以是学好本门课的重要前提。
学生必须加深了解并牢靠掌握。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基础比较差,虽说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知道了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
但是掌握的不彻底2、学习方法方面:因为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
且由于在以前很少涉及该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2、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训练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书写烷烃的命名,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及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教学难点: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突破方法为:练习——讲解——纠正——练习3、教学策略分析:本节内容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其教与学的困难。
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师先讲授有机物命名法的步骤与规则,再进行大量的学生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多的只是对命名步骤与规则接受式地了解与记忆,再进行机械地运用,这样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有机物命名法的“高级规则”。
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让学生参与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与规则的发现。
以问题解决为活动形式,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层层推进,实现对“高级规则”的发现与应用掌握。
五、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以改错的形式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六、分析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提问、观察法、发现法、讲述、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以实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具体步骤为:1.引入课题2.讲解(1)找主链-----练习(2)编号-----练习(3)写名称-------练习3归纳总结:书写口诀(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4.归纳总结:名称组成,数字意义;烷烃的系统命名遵守的原则5.作业布置八、学习评价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看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当场理解。
纸笔评价是通过提问练习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十、板书设计一、烷烃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2、系统命名法(1)定主链,最长称“某烷”。
(2)编号,最简最近最小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即支链最多的一条为主链。
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编号。
即较密集的一端开始。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前面。
(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十一、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预想:1.学生基础差,讲授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2.准备的练习太少,学生没能及时巩固;3.学生认知能力差,感觉课堂内容偏多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学过程简述1、“情境创设”写出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具体的名称带来交流的障碍。
2、引入——寻找有机物命名的方法3、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提纲1、“习惯命名法”的使用范围与方法?2、烷烃名称前“正”,“异”,“新”表示的意义?3、为什么甲烷、乙烷与丙烷名称前不加“正”?共同活动分析与归纳出“习惯命名法”的1.使用范围: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
2.区别异构体:用“正”,“异”,“新”。
学生活动问题解决1——用“习惯命名法”命名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顺利用“习惯命名法”解决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命名问题解决2——命名“己烷的同分异构体”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用习惯命名法只能解决部分“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命名,学生又面临新的问题。
合作与探究活动目标1、“观察与思考”中烷烃的名称包括哪几个部分?2、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思路?3、系统命名法命名的主要步骤?共同活动分析归纳得出有机物名称的组成部分与主要特征,发现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1)选母体,(2)编序号,(3)写名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对具体实例进行命名。
学生活动练习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一些简单烷烃,同时在命名过程中发现一些特殊情况。
教师活动讲解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的一些原则与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归纳提升,练习巩固。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一、习惯命名法1、使用范围2、正、异、新的含义二、系统命名法1、选母体——最长原则2、编序号——最小原则3、写名称——注意符号第三篇:烷烃的命名教案(农林版)3.烷烃的命名讲述烷烃的命名,常采用习惯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板书(1)习惯命名法。
讲解习惯命名法是根据分子里所含的碳原子的数目来命名的。
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
举例如甲烷CH4、辛烷C7H16。
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上的用数字来命名,如C11H24叫十一烷。
板书(2)系统命名法讲解对于直链烷烃,其命名方法和习惯命名法相同。
边讲边举例板书对于带有支链的烷烃,其规则为:第一,确定主碳链。
选择分子里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并按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为“某烷”。
第二,给主碳链编号。
当主链上有支链时,要对主链上的碳原子进行编号,以确定支链的位置。
编号的方法是从离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依次用阿拉伯数字1、2、3、…给主链上的每个碳原子编号。
经编号确定了位置的支链(烷基)被作为取代基,将取代基的位置、名称写在某烷的前面,并用一条短线“-”将阿拉伯数字与文字隔开。
举例例如:下列化合物按普通命名法称为异戊烷,而按系统命名法则被命名为2-甲基丁烷。
第三,确定支链(取代基)的位置、数目和名称。
当烃分子里有几个相同的取代基时,要把定位数字用逗号隔开,并把取代基数目合并起来用二、三、四……数字表示。
第四,命名。
举例例如:下列化合物按系统命名法则被命名为2,2-二甲基戊烷。
强调若烃分子里有几个不相同的取代基时,命名时应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举例例如7CH31 2 3 4 5CH3CCH2CH2CH3CH3CH36CH2CH254CHCHCH2CH3CH3CH2 CH33214-甲基-3-乙基庚烷注意在学习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个数用汉字;二是序数之间用“,”,基序之间用“-”。
投影课堂练习1.下图是一种烃的结构式,命名该化合物时,主链上的碳原子数是()。
CH3CH3CH3CH2CH2CH2CH2CH3CH2CH2CHCH2CHCH2CH 2CH2CH2CHCHCH2CH3CH2CH2CH3 A.9B.11C.12D.13 2.烃分子可以看作由以下基团组合而成,如某烷烃分子中同时存在这四种基团,则该烷烃最少含有的碳原子数应是()。
CH3A.6CH2CHCD.10B.7C.8第四篇:烷烃课堂教学设计烷烃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
2.使学生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烷基、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在5以内)。
4.使学生了解烷烃的命名法。
能力培养:统摄归纳的能力、联想对比的能力、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用实物组装简单的烷烃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物空间结构图的想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