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正义战争观●国际社会观念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

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

《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的战争观:●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欧洲联合思想➢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民主和平论】的鼻祖:➢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第二节理想主义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2)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性1、国家间的法律增强,国家间的冲突有望自行得到和平解决2、对于那些破坏法律威严的“强国”将通过集体安全的机制被阻止和惩罚 二、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威尔逊:《建立一个安全的民主世界》、《十四点计划》 1、公开和平条约人性民智开化和平的可能公众教育愚昧与无知战争的发生均势世界和平国际联盟2、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与战时都是如此。

3、应尽最大的可能,消除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国家之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14、建立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十四点原则的核心:➢废除秘密外交,公开缔约➢尊重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权➢国家经济开放的理念➢建立国际联盟三、如何评价理想主义?积极:1.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的各种尊严和权力放置到一个远比过去更高的位置之上;2.它保持了对人类本性的乐观,解释了通过各种努力,挖掘或提升这种人性的可能性;3.它提出了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等规范化的约束机制的作用,巩固国际合作。

缺陷:1、思想上的幼稚,以“应然”代替“实然”;2、忽视历史的启示,忽视既往思想家提供的重要哲理;3、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政策需求;第三节跨国主义约瑟夫・奈《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权利与相互依赖》、《软实力》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而闻名。

●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关注国家之间的权利与目标、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跨国主义:跨国关系、关注跨国社会联系、跨国沟通与交往增加和平的可能性跨国关系:科技网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宗教组织、种族集团、革命运动组织、科技网络。

跨国关系指“不受各国中央外交机构控制的那些跨越边界的联系、联盟和互动行为。

”主要设计跨国互动和跨过组织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国际政治范式:国家中心主义➢世界政治范式:跨过互动、国家间互动、跨政府间互动●跨国关系如何影响国家间的互动:1.跨国关系影响与促进了国家态度的变化2.跨国关系通过依附与相互依赖加强对国家的约束3.跨国关系增强了某些政府影响其他政府的能力4.跨国关系导致有目的的反对会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自治性行为体的出现隔绝的时代、相互依赖、复合相互依赖。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意指国家之间或不同的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由于相互依赖限制着自主权、相互依赖关系总是与代价相关的。

➢敏感性:一国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速度的快慢以及所付代价的多寡。

➢脆弱性:行为体因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其程度取决于各行为体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

如果交往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需要各方付出代价的结果,则不过是“相互联系”而已,而不是相互依赖。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1.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间的联系、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2.国家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3.当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一国政府不再本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动用评价1、跨国主义挑战了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国家不再被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一个确定而无需分析的而前提。

2、跨国关系展现出世界政治研究趋向多中心、多元化的转变,从而拓展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与问题领域。

跨国关系研究的局限性:1、较少关注跨国行为体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影响,更感兴趣与它们怎样影响体系的基本运作过程。

2、趋于夸大国家权利在面临全球化时所受的侵蚀,未能认识到现代国家制度所具有的持久性意义。

3、虽然指明了世界政治研究所包含的研究的新方向,并没有提供一个成型的包容世界政治现实的理论框架。

4、跨国关系研究其描述多余分析,理论概括不够。

第四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1、一个核心问题: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2、理性选择的两种逻辑:囚徒困境与集体行动的逻辑基欧汉的国际机制论证逻辑国际机制是指“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

国际制度的功能:➢ 改变国家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国家获得进行合作所必须的重要信息; ➢ 确立权利界定的原则和权利行使的范围,提供权利争议的解决程序; ➢ 改变国家对外行为的成本收益,使国家遵守合作协议。

关于国际制度的创建与维持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的维系要比创设更加容易。

一方面,高额的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带来的障碍使得机制建设充满挫折与艰辛,有因为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性使得维持已存在的机制的难度要比创新机制的 难度要小得多。

奥兰・扬的国际体制的理论框架:奥兰・扬,《国际合作》、《国际治理》、《世界事务中治理》ect.1、体制类型2、 关于国际制度的有效性➢ 与国内制度的有效性一样,国际机制的俄有效性可以从其能否成功的独议执行、服从并继续维持的角度来衡量。

➢ 国际机制有效性的来源以下几点:透明度、健全度、规则的改变、政府能力、权利分配、相互依赖以及智识秩序。

➢ 制度的有效性因问题结构、体制属性、社会实践、制度互动和更加广泛的背景等而有所不同。

奥兰•扬批评了传统的国际机制有效性论断,按照奥兰·扬的研究,遵守和执行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没有政府的治理也可以得以有效运作。

•促使成员国把资源集中起来,实施无法由单个成员单独执行的项目;或是建立统一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体制执行经常很难被认为是管制、程序或项目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是开发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社会实践•为体制成员提供一种机制,使它们得以对在体制规定范围内发生的问题采取集体行动•建立和颁布规则或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使参与的行为体在共同决策中获取集体收益管制体制程序体制项目体制开发体制3、 国际制度的变迁理论(1) 制度类型的变迁(2) 国际制度的变迁理论第三章 自由主义第四节 全球治理论1、全球治理兴起德背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增多2、全球治理概念的提出该理论最初由勃兰特提出。

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概念。

3、全球治理委员会:全球治理是指个体、制度、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等共同事务并实现多途径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冲突的利益或多样化利益能够相互调试并合作,其包含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综合使用。

4、詹姆斯・罗西瑙:全球治理可以被认为包括控制、追求目标以及产生跨国影响的各层次人类活动——从家庭到国家组织——的规则系统,甚至包括被卷入更加相互依赖的、急剧增加的世界网络的大量规则系统。

5、全球治理的特征:权威横向转移权威纵向塑造全球治理抛弃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分析方法,其核心特征是权威在治理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重新划分。

国家、国际制度、非政府组织、私人行为体或个人都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行动中来。

6、全球治理的方式:基于制度的治理制度或机制是全球治理的核心主权国家、问题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 全球安全:冲突、内战、核武器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 全球经济:经融危机、贫富差距、贸易保护主义● 非传统安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传染病扩散全球治理的全球主义范式:强调全球契约关系,致力于全球层面的价值共识和公共舆论,推动建立自上而下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全球宪章、条约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

其基本主张任仍然是强调国家在全球治理的主导性地位。

在国家主义范式的全球治理主义者来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仍分别是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终级单位和最有效途径。

强调灵活的利用世界上的现有权力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以及其内在规律,包括跨国政府部门、跨国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民社会团体及市场机制,尤其是对于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内在规律的巧妙运用,使得许多难以突破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者缓和。

全球治理的解释:(1)自由制度主义:超国家的治理的局部的,是国家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的现实利益中发展起来。

(2)现实主义:理解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地缘政治。

超国家的治理仍然是依最强大的国家的利益而定。

(3)马克思主义和葛兰西主义,全球治理的行动和计划维护的是全球资本的要求。

全球治理的缺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集体行动的逻辑●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全球治理的价值缺失现行全球治理结构的特点:1、国家中心治理模式。

主权国家是基本治理主体,在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主要靠主权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与合作。

2、治理呈现“中心——外围”结构。

发达国家处于治理的“中心”,是“治理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是“被治理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