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

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

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

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

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

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

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

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

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

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

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

”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

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读书像品酒在洛阳,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

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

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

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有一次,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文章。

韩愈心直口快地说:“这读书就像品酒一样。

好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痛快。

那差的文章,比如骈体文,死板得很,读了让人憋气难受。

”“依你之见,哪几位名家写得好呢?”朋友们问他。

“要说先秦,当然是孟轲、庄周。

要说两汉,当数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贾谊、扬雄。

他们的文章形式自由,语句动人,含义深刻。

”后来,韩愈成了大学问家,就积极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反对束缚人的骈体文,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为百姓说话韩愈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去长安求师访友。

后来,他参加考试,中了进士,做了一名监察御史。

这个官虽然不大,却具有弹劾政府官吏的权力。

有一年,关中地区(在现在陕西省)发生了大旱灾,许多灾民被迫离开家乡,拥进了京城长安。

他们衣不遮体,四处乞讨,不少人饿死在街头。

为了了解灾情,韩愈就装扮成百姓模样下乡察访。

长安郊外到处是一片凄惨景象:田地出现裂缝,庄稼只剩了枯枝,四周连一块绿色也看不见。

村里人烟稀少,十家有九家都外出逃荒去了,剩下的靠吃草根树皮为生。

韩愈还了解到,为了交纳税钱,有的人家被逼得拆屋砍树卖;还有的人家,看养活不了孩子,竟把他们丢在水沟里。

韩愈心想:“灾情这么严重,百姓生活这么悲惨,可长安地方长官李实居然欺骗皇上说天气虽旱,谷子却长得不坏。

我要把灾情告诉皇上。

”于是,他立刻写了一个奏章,描述了关中地区天旱人饥、酷吏剥削的真实情况,请求皇上减免这一带百姓的租税。

韩愈的举动惹恼了那些权贵。

特别是李实,很得皇帝信任。

他偏说韩愈夸大了灾情,如果照韩愈说的办,其他地方也要求减免租税,朝廷就什么钱也收不上来了。

唐德宗一听火了,马上下诏书,降了韩愈的官,叫他到连州阳山(在现在广东省)去做县令。

倡导古文过了一年多,昏庸的唐德宗死了,新皇帝即位以后,韩愈又被召回长安,做了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大学教授的职务)。

韩愈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因此,受到太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

有一天,韩愈家中聚集了不少朋友和学生。

大家谈论历史,评说文章,十分热闹。

一个学生问韩愈:“先生,您主张写文章要以古圣贤人为师,反对骈体文。

难道骈体文就无丝毫可取之处吗?乞求先生教导。

”韩愈微微一笑说:“六朝以来的骈体文当然也有写得比较好的,像王勃的《滕王阁序》。

但是作为一种文体,它过分追求形式的完美,忽视内容的生动。

句子必定要四字、六字一句,要对偶押韵,还要用典故,这样太束缚思想了。

而古文呢,形式就不这样严格,可以任意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所以我要大家学习古文。

”“那么,好文章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另一个学生问。

“第一要去掉陈词滥调,众人说滥的老话、生僻不用的死词不要用;第二要文字通顺流畅;第三文章要有气势。

总之,要言之有物,文字要能有力地表达内容。

”韩愈一连举了不少例子讲解,太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受启发。

韩愈还带头写了不少优秀的古文,如《师说》、《进学解》等等。

其中不少名句为人们所传诵,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等。

在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倡导下,用古文写作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改变了文坛风气。

炼字:推和敲有一天,韩愈办完公事回府。

当时有个规矩,朝廷官员外出,行人遇到必须回避。

所以一见韩愈到来,街上行人都纷纷让路,可有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骑在驴子上摇头晃脑,右手还在空中作一推一敲的姿势,丝毫没有躲避的样子。

随从人员立刻拥向前,把那人拿下,送到韩愈马前问罪。

“你为什么不回避呀?”韩愈生气地问。

那个年轻人仿佛才从梦中醒来,眨了眨眼睛,忙向韩愈行礼说:“晚生刚才正在作诗,有两个字难以选定,因为心思都用在这两个字上,才忘了回避,因此冒犯大人。

”一听作诗,韩愈转怒为喜,忙问:“你在作什么诗?哪两个字难定?”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把诗念了一遍说:“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我想改用‘敲’字,又觉不妥。

反复思索,一时决断不下。

”韩愈听了点点头,一边有节奏地诵读着诗句,一边用手作“推门”和“敲门”的姿势,他用心琢磨了一会儿,大声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为什么呢?请大人赐教。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僧人(和尚)月夜访友人的情景。

僧人去时已经是夜晚,门自然是关闭的,怎能推门进去呢?‘推’不合情理。

而且,敲字响亮,在静悄悄的月夜,突然响起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静中有动,意境优美。

”韩愈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见解。

“大人高见,大人高见。

”年轻人佩服地伸出了大拇指。

韩愈见眼前的年轻人又好学又谦虚,不由地盘问起来,才知他叫贾岛,是来京参加考试的。

他爱惜贾岛的人才,让他并马而行,一同回府去。

这样,贾岛成了韩愈的学生和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

后来,贾岛也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

谏迎佛骨长安附近有座法门寺,寺里藏有一节指骨,据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骨。

有一年正月,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派人把佛骨迎进了皇宫,供奉了三天,又下令长安各大寺庙轮流展出佛骨。

这一来,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迎拜佛骨,向寺庙捐献财物。

为了拜佛骨,不少人弄得倾家荡产。

韩愈看到这些,十分生气。

立刻给唐宪宗写了一份奏章:《论佛骨表》。

他说:“古代没有佛教的时候,许多帝王都长命百岁,自打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信佛的皇帝就都早死,而且国家接连出现动乱。

”这话说得太厉害了。

韩愈满心希望这篇奏章会使皇帝醒悟,不要再做劳民伤财的事。

没想到唐宪宗看完奏章就勃然大怒,气呼呼地说:“韩愈好大胆,我要把他斩首!”宰相裴度是韩愈的朋友,连忙替他求情,请皇帝减轻对韩愈的处罚。

“不行!”唐宪宗怒气未消地说,“他说什么信佛的皇帝都早死,这不是在诅咒我吗?”“皇上,韩愈出言不逊,应当责罚。

不过他是出于一片忠心,如果为此将他处死,臣怕今后无人直言敢谏了。

”许多大臣都为韩愈说情。

唐宪宗答应不杀韩愈,可还是要把他贬为潮州(在现在广东省)刺史,限期叫他上任。

韩愈又一次到遥远的南方去了。

风雪路上在去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沉重。

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片忠心,却被贬官去远方,如今这一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眼看快到蓝关(在现在陕西省)了,天气忽然大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