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章如峰宋婷吴昊旻杨永耀(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 310053)摘要: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以及下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至少五种由不同力量推进的车联网应用模式。
车联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共同推进。
本文系统分析了车联网产业链的构成及各环节发展现状。
目前汽车生产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车联网产业发展总体仍较为散乱,尚未形成有效协作。
在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和有利的宏观环境的推动下,车联网市场前景广阔。
预计到2015年,国内车联网应用终端安装率会达到10%左右,基于车联网的应用服务可产生200亿元的直接市场收入。
关键词:车联网;产业链;市场前景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Vehicles Industry and ItsMarket PotentialZhang Rufeng,Song Ting, Wu Hao-Min, Yang YongYao(Zhejiang Supc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Abstract:As an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n transportation, internet of vehicles (IOV)attracts much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OV business involves a very complicated and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thus needs relevant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to work together.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of IOV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each part are first analyzedin this paper, and the prominent role played by the automotive manufacturers and the system integrators in the chain is recognized. At the moment, development of IOV technology and productsare still very scattered, with little co-ordination. Due to the rapid growing demand for automobileconsumption and the favorite macro environment, the market potential of IOV is very promising andbright.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installation of IOV oriented terminals and facilities in vehicles willincrease at about 10% annually, with the direct market revenue by IOV service and provision reach¥20 billion by 2015.Keywords:Internet of Vehicle,Industrial Chain,Market Potential1 引言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智慧地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i-Japan”、“u-Korea”、“感知中国”等概念、战略、行动的提出,体现出各国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
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发展物联网不能四面出击,应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做到以点带面。
交通问题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交通领域是最适合开展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控信息”)是国内智能交通行业的领军企业,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车联网的技术和应用,并已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方案、软硬件产品。
车联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联合政府部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等来共同推进。
为更好地支撑公司车联网研发及应用工作,同时助推国内车联网产业进一步发展,中控信息组织力量赴杭州、金华、嘉兴等地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华为、海康威视、长安汽车等相关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国内车联网产业发展总体现状,产业链上主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
2 国内外车联网发展现状车联网是指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卫星定位、云计算、语音识别等技术,建立的一张全面覆盖市民、车辆、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者、交通服务商等的快速通信网络,可实现智能信号控制、实时交通诱导、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交通管理与服务应用,并最终达到交通安全、行车高效、驾驶舒适、节能环保等目标[1]。
从国际上来看,车联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美、日、欧走在研究和示范应用的前列。
2009年12月,美国交通部发布了《智能交通系统战略研究计划:2010-2014》,首次提出了“车联网”构想。
其目标是利用无线通信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多模式的地面交通系统,形成一个车辆、道路基础设施、乘客的便携式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交通环境,最大程度地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2]。
日本大规模推行的车辆信息通信系统(VICS),是从各地警察和道路管理部门收集道路拥堵情况、道路信息及路线、停车场空位、交通事故等实时交通信息,并通过道路电波装置发送至经过的车辆。
截至2011年,日本已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超过3400万台VICS车载设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3]。
欧洲正在全面应用开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Telematics),将在全欧洲建立交通专用无线通信网,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交通管理、导航和电子收费等相关应用。
在我国,车联网发展受到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推动。
从应用来看,主要包括五种模式:一是乘用整车厂主导型。
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厂商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智能车载系统,并以此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合资品牌有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以及日产的CarWings 和智行;自主品牌有上汽荣威的InKaNet、一汽奔腾的D-Partner、长安汽车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 等。
二是商业车队管理主导型。
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车、校车、班车等营运车辆经营业户,为更好地对所属车辆开展统一管理,在车队范围内推广智能车载终端和相应的信息系统。
三是公共交通主导型。
国内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都在其公交车、出租车内配置了智能车载终端,并基于该设备开展智能调度、精细化管理等应用。
四是消费电子主导型。
国内一些后装的导航设备生产企业,如深圳掌讯通信等,把业务扩大到互动式车载终端生产以及实时信息服务领域。
五是地方政府主导型。
由地方政府牵头推进的车辆电子标签及应用,代表城市为兰州、重庆、南京等,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体系和技术标准。
3 车联网产业链分析车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共同协作。
车联网产业链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某个厂商可能位于一个环节,也可能同时位于多个环节。
・435・・436・图1 车联网产业链构成车联网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各类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
它们不生产最终产品,而是将中间产品提供给汽车生产商、各类设备生产商等。
国内这类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产品性能与国外差距较大,常常受到汽车生产商、设备生产商的制约。
车联网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是汽车生产商、各类设备生产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其中汽车生产商由于直接面向消费者,且可以通过前装方式安装智能车载终端,因此在产业链上具有一定话语权。
车联网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系统集成商、平台运营商、各类服务提供商等。
其中系统集成商和平台运营商占有突出的位置。
系统集成商是车联网应用项目的直接负责者,需要按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采购、开发各类软硬件产品,并进行联合调试,验收通过后交付给运营商,也可自行承担运营商角色;平台运营商是项目投入运转后的直接负责者,需要与汽车生产商、各类服务提供商一起,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推动整个项目良性运作。
4 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由于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因此车联网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
但总体来看,车联网产业发展仍较为散乱,尚未形成有效协作。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已经形成了车联网的产业联盟,在上海已经形成了车联网的产业基地,将有利于产业链上的互利合作和产业基地的形成。
当前,产业链上各重点环节的发展情况如下:4.1 产业链上游4.1.1 传感器传感器是车联网的基础。
从汽车传感器来看,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会安装几十到近百只传感器,豪华轿车传感器数量可多达200余只,种类达几十种[4]。
从道路传感器来看,终端节点可采用地磁、温湿度、光照度、气体检测等传感器来定时搜集区域内车辆的速度、车距以及路面状况、能见度、车辆尾气污染等信息。
自2009年开始,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即来自于汽车电子。
2010年中国车用传感器市场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5]。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材料、设计、工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生产出基本的传感器,但是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很多先进技术,特别是传感器的新设计原理和核心模块技术,还是由国外公司掌握,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相对较少。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用于信息采集的高端传感器,其芯片核心技术并不为国内公司所掌握。
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汽车、交通传感器将向着环保、安全、智能方向发展,本土企业要力争实现突破。
4.1.2 RFIDRFID感知技术在车联网领域得到了巨大应用。
近期公安部已经推出一种识别率在99.9%以上的专用电子标签,可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形成对车辆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唯一标识。
国家发改委正在大力推进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车辆电子牌照试点工程,重点解决车辆自动识别、动态监控、车牌套用与防伪的问题。
而在南京、重庆、厦门、兰州等政府部门主导的车联网项目中,主要都是通过RFID来采集车辆信息,并进而开展交通、环保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