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关于随笔的常识;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熟读课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
[来源:ZXXK]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中所举实例(1、2、3)的内容。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
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
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
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
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
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
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
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二:随笔的相关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
“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
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三: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1)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2)了解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四:“咬文嚼字”本意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是这个意思吗?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的含义?探究案一: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至段),意味不同。
阐明和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段至段)正面:讲的使用:负面:第三部分:(段)二: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1、作者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证“咬文嚼字”?[来源:ZXXK]2、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1)2)3)3、小结:以上三个例子,作者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结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4、5)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及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探究案一、试分析4、5例子分别说明什么道理?①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等套语的评述:二、避免“套板反应”:见多媒体展示示例。
三:课堂小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四、课堂小练评价下列炼字的效果1、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佛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4、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落花时节”这个词你能有多少联想呢?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六:学习本文你们收获了什么?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训练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尺牍.(dú) 岑.寂(cén)蕴藉.(jí) 举不胜.举(shènɡ)B.婵.娟(chán) 斟酌.(zhuó) 憎恶.(è) 不即.不离(jí)C.滥.调(làn) 流涎.(yán) 箭镞.(zú) 锱.铢必较(zī)D.王嫱.(qiánɡ) 付梓.(zǐ) 鲁.莽(lǔ) 剥.啄有声(bō)2.下列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B.援例岑寂蕴藉C.照例岑寂含蓄D.援例沉寂蕴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B.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嚣尘上....,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从2019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销售、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B.“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民意表达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必然导致侵犯、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必须引起重视。
D.目前,日本铁路公司在东京八重洲北口试验成功“发电地板”,这种神奇的地板能将乘客走路时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绿色能源。
5.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阆中时光①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
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
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城都是这般润润的了。
②一个个的门响动起来,明清时的门不知打开了多少岁月。
由于雨的洒落,满街的石板路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
一条狗从一个门缝钻出来,向空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又极快地消失在街的尽头。
由于迅疾,像突然发生又未发生。
一个女孩的出现要比它显得从容,打伞的女孩,像飘逸于多少年前的哪个角落。
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
两千三百年就在这新鲜迷离中过去了。
③街巷里穿行,闻到一种香,奇异的带有点酸甜的香。
看了幌子,才觉出是一种醋的味道。
阆中产醋已逾千年。
不只是醋香,或许还有张飞牛肉,张飞守阆中多年,这里就有了一种既强体又出味的牛肉做法。
早饭时还有一种清气盎然的荷包,那是桑叶包着的带有田野味道的黏黄米糕。
边鱼也是吃到的极美味的一种鱼,这种鱼是嘉陵江的特产。
④站在滕王阁四下望去,阆中是一片瓦的世界,六十多条街巷的瓦,就好像一片灰色的翅膀叠压着翻扑着。
以前阆中每个街巷中心都有一座搂,一个叫吴宓的清人登上我站立的地方,看到的还是“江山十二楼”,现在剩下两座搂阁的街市规模,仍让我欣欣然荡荡然。
这时看见了嘉陵江,像女子名字的江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都在崇山峻岭中奔涌,到这里却以极美的身段展现出她的丰姿。
三面环城的江上起了水气,晕晕的,似一层纱,带有惺忪的妩媚。
哪里一个女子在喊叫,喊的什么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尾声极快就沉进了江里。
而后哪个巷口又有人叫喊,声音的开始像从水中弹起来。
灰色的云团裂过一道闪电,龙一样滚过古城上空。
这些都让我陷入了一种神秘主义状态中。
⑤陪我的小陈说,小时在江边还看到过爷爷拉纤的身影,一群人和一群号子艰难地拉着一条大船前行。
一条条船拉过了滩头,船上的人就上岸喝茶买酒,吃张飞牛肉,或住上个三五日。
也有人喜欢上城中的女子,干脆置房买舍,住下不走。
我听到过川江号子,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新鲜的感情。
⑥阆中的女子看不得呢。
这里自古出美女,或山养人水养人醋也养人。
皇宫选美多涉此地。
若在正月,便可见一番景象。
那是女子露面的“女人场”,那么多女孩子要在这一天亮花鞋,实际上,在跳荡和欢笑中亮出的是古城女子精巧的身段和精巧的美。
⑦再往远眺,是一片桑林的海,翠青的叶片即时会变成阆中人身上的锦绣。
就近的低成本利用,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地不同于他处。
连通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将阆中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还有一些是顺着嘉陵江去往南洋。
我努力想象当年的马队相携于途的身影,看不到了,他们消失在了千百年的时空中。
⑧山水与名士总有着某种相通的缘由。
这个曾是巴郡首府的地方,如何就走出五百多进士和举人的队列。
有走出去的,还有走进来的。
一个孔子的后人遥遥千里祭寻沙场的父兄,途中被这“处处轩窗临锦屏”的阆苑所迷,竟决意居留在了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