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A.端木..(在长安东,汉..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C.兴会..(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高兴,得意) 尺牍D.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

他的_<西方美学史>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反复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所列举的例子,并浅谈启发。

四、自主检测1、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咬文嚼字(jué) 锱铢(zhī) 斟酌(zhēn)B.镞矢(zú) 胸襟(jīn) 剥啄(zhú)C.岑寂(cén) 王嫱(qiáng) 付梓(zǐ)D.尺牍(dú) 下乘(chéng) 憎恶(ě)解析:A嚼 jiáo 锱zī B 啄 zhuó D 恶 wü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A.透彻词藻流弊甚远研究一番B.类形苦茗中石没镞自鸣得意C.捉摸玩索索然无味斩钉接铁D.搅扰自励语言凝练纸离破碎解析 B 类形-类型 C斩钉接铁- 斩钉截铁 D纸离破碎-支离破碎3.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4、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闹③火④笑 B.①潜②轻③蓝④笑C.①润②闹③蓝④春 D.①潜②轻③火④春第二课时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当堂练习(一)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参考:“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

(二)《无题》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妇:妻子。

将,音jiāng,带领。

雏:音chú,是幼鸟、小鸟的意思,这里是指孩子。

鬓有丝:两鬓有了白发。

慈母泪:当时作者的母亲在北京听说作者已经被捕的谣传,因忧虑焦急而掉泪。

变幻:变化,变换。

大王:指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头子。

“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指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阀混战。

成新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青年作家李伟森,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

刀丛:指当时的白色恐怖。

缁衣:音zī,黑色的衣服。

[1]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原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试说说改动前后的词语含义有什么不同参考:“眼看”为睁眼看着,是客观描写,也是无力救援的表现;而”忍看”则写出了悲愤之情。

“刀边”已见到敌人的血腥,诗人的激愤,但可能是孤立事件;而改为“刀丛”则可让人联想到整个社会的黑暗,又可见到投身到艰险的对敌斗争中的诗人的形象。

第三课时一、合作探究1、在文学阅读或写作上,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2、根据文意回答,何为套板反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好创造动机是仇敌?参考:在事物发生时,毫不斟酌的使用一些眼前立即想到并安于此的套语滥调。

联想起于习惯,因为习惯而划滑入“套板反应”;“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4、思考课后练习二,说说你的看法参考:马、朱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强调要广泛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博学之士,故不能“太滞”,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朱强调的是:对待文字的态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

这里“严谨”与“博学”并不矛盾。

二、分组展示三、精彩点评四、当堂练习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胜。

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溥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令编辑目不暇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