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孙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1 38号摘要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

在此过程中,失业,城市迅速发展是经济危机导向社会危机的传导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解决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解决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必须将短期应急和长远战略综合起来寻找对策。

因此,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劳资合作、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城市就业引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面广,影响度深,更严重的是目前仍处在不确定的动荡之中。

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不仅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对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出现了困顿的局面,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市场和消费趋势,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IT业更是不断传出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由此也就必然对就业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1金融危机对城市就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初现端倪。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

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

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

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

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

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

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

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

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

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

如果形势长期不好,有可能使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更加困难,关停的企业会更多,由此将带来就业等后续问题。

金融危机对内陆地区城市就业的影响一般迟于沿海城市6—9个月显现。

在金融危机下,西部城市及欠发展地区城市就业也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和人才缺乏,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政府在现阶段不可能全方面照顾欠发达或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本来就不富足的地区里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次危机对就业冲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现尚不明显。

不过,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

也就是讲,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从整个全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应该说大家都比较清楚,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暴发,我之所以用突然两个字就是因为它来势之猛、涉及之广、蔓延之快是我们没有想象得到的,所以当时的就业形势陡然严峻起来,本来就很严峻了结果现在雪上加霜了。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地出快拳、出重拳、出组合拳,制定了一系列的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

各级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不动摇,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可以说我们目前的就业局势基本保持了稳定。

2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企稳回升,一月份新增就业人数569万人,扭转了去年四季度快速下滑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3%;二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基本稳定,刚才说截止7月1日高校毕业生已经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初次就业率达到68%;去年春节前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现在基本上都返回城了,基本上在城里也都有就业岗位了。

特别是1月到6月份已有271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年任务的54%,其中79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企业岗位流失速度减缓,从我们部对513家企业失业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今年2月到6月企业岗位累计增减相抵为净增,增幅为0.13%,虽然增幅很小,但是有一种向好的迹象。

所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刚才张司长已经介绍了,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尽管有68%的学生已经找到了就业的去向,但是仍然有30%的人离校以后还没有就业,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基数大,到目前为止是历史的最高——611万人,如果有30%还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就是将近200万人,如果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我们测算得100多万这就有300多万高校生没有就业。

而且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二类院校、三类院校的,就业难度更大。

二、解决的方案1、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

在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的规律: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但没有经济增长,就肯定没有就业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表明,当经济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

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在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仅仅致力于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确保经济增长不受到严重的损害,就业底线才能得以保障,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全力救市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

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

“九五”到“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由8.6%上升到9.5%,而新增就业人口却由804万下降到748万。

此外就业弹性也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有些对GDP贡献大的产业,对吸纳就业的作用可能很小。

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就是有限的;而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得不到更多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但它们恰恰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因此,政府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

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地方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刺激手段带来的就业岗位问题。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

通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劳动者就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也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平衡情况下稳定就业的必然选择。

(1)发挥政府职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降低自然失业率。

(2)进一步拓展、延伸积极就业政策。

3)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投资,提供新增就业岗位。

一般来看,产业结构升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进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

因此,我们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4)采取信贷、税收和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创业。

3、统筹城乡就业,破解二元难题。

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农民外出就业也受到影响。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农民工的岗位,但还有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会滞留在城市或回流。

,(1)要组织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社区就业的功能。

(2)面向基层,城乡就业统筹结合。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极为缺乏大学毕业生,一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尤其紧缺,例如农学、医学、林学等专业。

(3)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和平台。

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网络和平台的建设,如提供相关经济信息,引导农民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加工活动;通过政府部门协作,提供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就业信息。

(4)加强政府组织输出在农民工就业中作用。

政府在掌握各种就业信息,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在组织输出劳工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克服农民依靠自身社会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所产生的信息面狭窄、就业容量有限的缺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威信提高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就业的确定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1、百度文献2、高辉清等:《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3、王德文、蔡昉:《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冲击》[N],《中国财经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