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岀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
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岀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岀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
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
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岀。
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 位置:一般背山面水的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择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不等,一般范围拉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8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一郡城一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9秦咸阳建设布局的特点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
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0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特点。
1它改变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宫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布局来看,它多少会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3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宫殿占据了城市很大空间。
11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主要原因。
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一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车由线初见端倪 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5.岀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原因: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外迁、南徙。
在南、北方农民的结合和技术交流下,加上水利灌溉比较方便,使这一地域国土逐渐被开发起来。
12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主要原因。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依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廓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至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13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这种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不仅影响到当时国内其他城市的建设格局,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都城也有影响。
14阐述我国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特点发展特点: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 态势犹在延续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a国内商业、手工业的高度发达,瓷器是当时主要岀口物资b造船技术水平提高c指南针的发明并用于航海;商品数量多,特别是茶、丝及丝织品d宋元两代都把对外贸易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实行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是对元朝而言 5.核心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城市建设的特点:宋商品经济的发达,在城市建设上表现岀来。
15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原因1)都城建设方面主体保持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寝的格局,坊市有了重大变革。
2)城市岀现了娱乐观演场所--瓦子”,消防报警系统--望火楼.3)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不太规则,自发生长,改变了隋唐时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16元大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之处及主要特点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一一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5.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17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并阐明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3众多的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6、沿江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建设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18阐述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规律。
发展:1.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2、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3、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逐渐分离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庞大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建设:1•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规范型、次规范型、非规范型三大类。
2. 城市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3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世纪需要;4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5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19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1早期的耕作制度。
2传统的营建技法。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政治制度。
5社会经济形态。
20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哪几种,各举一个城市为例加以说明可分为规范型、次规范型、非规范型三大类。
规范型:北方平原地区,以唐长安为代表,基本方形矩形道路。
次规范型:基本模式追求方正的传统一直贯彻其中,如方正错落型以合肥为例。
非规范型城市如湖北沙市,它沿河成一字形发展。
21. 和古代城市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岀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岀现。
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
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7.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22. 我国近代城市在职能方面,功能,结构方面,地域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al工业区和交通战场的出现2公共设施内容增多3 市政公用设施发展4资本主义商业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
b5:东北城市聚集形成,沿海城市带形成,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
c7d8 ( 21)23近代南京首都计划将城市用地分为几个功能区并阐述中央政治区与商业选址考虑的因素分为六大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
中央政治区计划设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原因:模仿国外及效法封建的意图,军事上形势至巨;商业区拟设在明故宫旧址,企图土地投机。
年完成的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哪些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其规划结构如何运用了:“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
规划结构: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在其外发展新区,新区按分散的卫星城的方式布置;居住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多个小单位组成“中级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若干“市镇单位”组成“市区单位”,全市即由若干“市区单位”组成;扩大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地区过分拥挤的状况;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分区域公路、环路、干路、辅助干路等。
25. 阐述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意图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4表现岀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5规划图的分析26. 举例说明租界城市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
上海:鸦片战争后,开辟为商埠,不久即设立租界,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使上海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发展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