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P 86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
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
地理特点: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
开通了有京口到余杭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它成为该地区的航运中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
平江城的布局论述平江城的特点一平面特点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向米行一平面特点 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2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开有五个城门3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4 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5 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二子城特点府治所在称子城,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1内分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库房和后面的大花园.2 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
3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
三居住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实柱,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过路流通作用)也不是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
四.商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果子行;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如米市鱼市。
花市等。
五.宗教建筑 1有100多个寺观2较大的寺庙建有高塔,如城北的报恩寺塔3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用地,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4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意义 1.是南宋绍定二年课程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2.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绘制方法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1城市骨架河道 2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P11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元大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三面有山环绕,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晚唐以后也称幽州。
图示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P112 P138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元大都的建设,事先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进行了地形测量。
1 规划;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2 选址;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水包括了进去,为宫城所在。
3.城市形式;城市分为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宫城。
4理论依据;大都西面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面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
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5中轴线;元大都有一条很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 城市道路;大都的街道很整齐,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7.给水系统,大都的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一条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槽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宫苑内用水系统。
8排水系统南北主干大街两旁有用石头砌筑的明渠,排水渠通向城外经过城墙时,筑有石砌的排水涵洞,这是在夯筑城墙前预先构筑好的。
9.大都城内划有50个坊。
这些坊也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及坊门等。
坊内有小巷及胡同,胡同多东西向。
P137明代北京的改建修复后的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
图示京城皇城宫城内外城的范围 P138(重点)明定北京为都的原因 1 南京不利于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北京城包括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京城有包括内城和外城。
明北京的特点一布局思想皇城左建太庙又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见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的宣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
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二.中轴线 1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2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3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廊庑三.三城市道路 1纵向城内主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2横街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外一段大街及联接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3胡同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
四.居住区 5城37坊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间距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直树木。
五.商业超经济的烧断为北京城积聚了的大量的财富;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杂的商业区3明代行会制度发展,同类行业相对集中。
六园林西苑和景山公园七给排水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遗迹尚存。
明北京的变化1 居住地段有改变2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3 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增建一些喇嘛庙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按整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一都城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如汉长安隋唐长安宋开封元大都。
除了首都外还有陪都,如隋唐的东西两都。
建都次数最多的五大古都有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二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元以后就形成现在一些省的行政范围,这些省的省会一般均属于这类地区性的中心包括成都太原武昌长沙昆明杭州广州济南乌鲁木齐沈阳等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中心如苏州三一般的州府县城市分为州府城和一般县城州府城。
府州县城的规模较大一些,历来就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也往往是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按城市性质只职能分类一手工业中心城市从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发达,便逐渐形成一些一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可分为1.纺织业中心如苏州杭州 2陶瓷业中心景德镇3制盐业中心自贡经济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二国内商业中心城市有天然河道或运河的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扬州宜宾重庆汉口等。
三海外贸易中心城市较大河流的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宁波泉州;这些城市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番坊;外国人的教堂四防卫城堡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威海卫五集镇号称四大名镇的朱仙景德汉口佛山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一规则形 1方形这种城市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是方形2 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形成如嘉定上海罗山二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其中有沿河城一字型发展的2位于江河的交汇处如宜宾泸州2山城靠近河道如重庆万县;但有的并不是靠近交通条件优越的河流入西昌雅安3双重城由不同的民族居住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城市区域古代城市河流主要是农业灌溉及居民引用水源,秦以后水运发达,隋唐至北宋形成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大量屋子通过黄河运河汴河,唐末及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如广州泉州明州登州。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贸易断绝,清初实行海禁。
沿海城市从来也从来没有成为经济的中心,这一点与欧洲美国日本城市有很大差别。
都城论述都城选址的原因 1 政治军事原因2唐宋以来,都城人口多生活供应问题大3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4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如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5近旁另建新都6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考工记中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越窄,城郊道路更窄;城市的等级不同,城市的道路也不同;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城门与道路的分级都城每边开三门(北面往往开两门)如唐长安元大都;府州城一般每边开两门,干道系统一般城井字形如安阳宣化;一般的县城多为每边开一个城门,道路系统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都城即府州城的道路可分为干道一般街道巷三级县城的道路可分为街及巷两级。
市政城市道路的两旁也种植树木,城市道路两边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也有的是暗沟;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中有石板路。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市:奴隶社会后期,由于剩余产品的交换,需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考工记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这与前朝后寝的布局思想是一致的市的发展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农牧业的出现,产生物物交换,日中为市→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市场→城市中设集中的市→唐代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宋代沿街开放式的商业街商业与道路的关系1商业街形成以后,靠近道路交叉口的地段具有跟大的盈利性,利于营业;小城市多为方形十字街,中心往往位于十字路口的各侧;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形成闹市宗教商业往往在一些大型庙宇道观周围形成商业集中区;庙会商市等完全有条件在建筑群内部的庭院中进行。
如宋东京的相国寺北京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等。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离得门。
居住区的发展1汉代的长安城里有闾里,里内是一排排列的很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为门巷修直。
2北魏洛阳城内有三百二十个里,每里为一华里见方,四筑围墙城封闭形 3隋唐长安城中按规划建造了一百零八个坊里 4 宋代的城市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单位,宋开封有80余坊,分属八个厢管理 5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由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由街巷组成,由巷分割成长条形的地段。
居住区的形式居住区的组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东西各异;北方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南方的院子称天井;天井是为了采光及通风总规布局住宅院落中一般均有绿化种植;建筑质量有很大差别;布局与工作地点有一定关系;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239页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道关系建筑道路河道空间示意古代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是人类为自身的安全而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
版筑砖砌技术防御技术城门包铁皮,筑砖拱劵门,修宽而深的护城河;有城楼也称箭楼或撸楼,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或城墙转角也建有箭楼或窝棚,可以住巡防兵丁,每隔一定距离设马面;有月城或翼城 242 翼城月城示意图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城市与河流关系的发展 1奴隶社会是多靠近河流主要是因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如黄河长江流域 2秦汉形成统一局面后,商品流转数量大,距离远促进了水运的发达。
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重要交汇处,往往形成一些较大的商业都会。
如宜宾重庆武汉 3唐宋时期,江淮流域大量物资经运河汴河运输,如著名的淮扬苏杭 4元明清,漕运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命脉沿河城市的衰落城市因河道改道淤塞而被废弃,如唐代的交河城咸阳邺城;本来是很发达的沿河商业城市,后来是因为商路的转移而衰落下来如襄阳樊城城市与河流的位置关系在北方一些地区城市虽然近河,但不临河,往往在较稳定阶地上;在山区或江河的上游,与水面高差较大如长江上游的重庆宜宾;在水网地区城市不仅临河,和企鹅在搞成上也接近水面,很多河道直接伸入城市及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