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发表时间:2018-11-14T19:37:36.4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陈世权唐艳邓英[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开始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工作。
宁远县国土资源局湖南宁远 425600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开始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工作。
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通过分析泥石流、塌方、滑坡以及冒顶这4类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探讨了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建立灾害信息库、加大灾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力度以及完善矿山开采的法律机制来提高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完成有关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诱发因素诱发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两种因素:(1)疏干排水。
疏干排水是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因素,因为在采矿前必须要对地下水疏干,必要时候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深降强排。
地下水的强制性排出会产生较多的地质灾害问题,常见的有矿井突水情况、地面坍塌情况等等。
许多煤矿的上覆以及下伏底层多是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岩层中的含水量较丰富。
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会出现较大的水头差,导致煤层的压力增大,针对这一情况,一些构造破碎带以及个税薄层地段可能会出现突水事故。
其实不单单只针对煤层,任何矿层都可能出现这种问题。
再则,因为疏干排水这一行为,会使较多的岩溶充水矿区,最终使地面出现塌陷等情况,地面塌陷所造成的问题是极多的,可能会使地面建筑出现问题、交通运输受到影响,还会是工厂等原有的供水系统发生问题,从而影响工业生产。
(2)其他因素。
除却最常见的疏干排水,还有其他较多的因素,也会导致矿山出现各种地质灾害。
这些因素中,部分是在矿山开采中不可能会避免的,比如说在矿山开采中随着开采活动的深入,开采的深度必然也会增加,这样地应力可能会增大,导致冒顶等问题出现,更为严重的则是会出现岩爆等情况,影响安全。
而有一些活动则是可以避免的,能够使危害降至最低。
比如说一些采空区没有及时充填,或者是开采中出现的废渣废水被随意排放,影响了环境等。
再则,还有一些非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短期内影响较小,不过随着开采活动的增加,这些影响因素也在不断的积聚,最终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出现。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2.1泥石流泥石流是各类矿山地质灾害最为常见的类型。
导致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暴雨之外,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矿山的过度开采。
随着矿山开采力度的逐渐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也相应增加,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矿山上的绿色植被会出现退化的现象,当绿色植被的覆盖面在不断缩小时,矿山上的岩石和矿山山体将会直接暴露在外面,此时,处于一种“裸露”状态下的矿山极易堆积大量的散土、松土和土堆,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或连续降雨天气,雨水将会冲散堆积在一起的散土、松土和土堆,冲散的泥沙会掺杂在“裸露”的矿山地表径流里,顺着山体斜坡滑动起来,从而形成泥石流。
2.2山体滑坡、崩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矿区煤矿被大量开采,使得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被长期堆积的矸石所破坏。
山体的滑坡、崩塌在矿区发生的次数较频繁,特别是在雨水较多的季节。
由于大量的雨水,山体就会被暴雨和强大的水流所冲洗,矿区长期堆放的矿渣场拦堤就可能被冲垮,然后倾泻而下,对周围的居民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给国家和地区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危害具体表现在:①塌陷区内的工业及民用建筑和各类工程设施遭到变形破坏;②如地面塌陷区紧邻市区,造成矿区占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难度;③地面塌陷使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4冒顶井下矿山地质灾害常见的类型就是冒顶,冒顶是指在开采地下矿山的过程中,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矿山压力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致使矿山的上部分岩层出现自然坍塌的现象。
冒顶的诱因有很多,但诱发该事故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矿山压力的活动。
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山压力不再处于平衡状态,矿山压力便会进行调整活动,矿山的顶板也会随之出现变形现象,进而出现离层现象,此时,由于顶板的受压不断增加、岩石不断变形,致使顶板出现断裂或坍塌。
冒顶发生之前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预兆,所以很难对该事故进行提前防范;由于冒顶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所以该事故成为矿山开采工作的主要威胁。
3矿山地质灾害勘查常用技术3.1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的方法,导电性对岩石的影响很小。
可以充分利用岩石的传导作用,来勘查地下水,效果良好。
岩土体不同,导电情况也不同。
所以根据不同的导电性能够判断探测到不同的物体。
这种方法对于位置不是很深的矿区有很高的效果。
所以在采空区的地下水系勘查里面有广泛的应用。
3.2地球物理勘查法目前,常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及浅层地震法,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
其中,前者的应用原理为:利用岩土的导电性,开展物理试验。
在进行矿产开采作业时,选择矿山岩土区域,依据岩土导电性,测试岩土体之间的导电数值,利用物理比值法,准确记录各类信息。
因为岩土体不同,其导电性能差异,主要通过电性变化表现出来,通过对比分析数值,分析差异,便能够定位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进而在开采过程中,合理规避此活动。
后者的应用原理为:采取模拟地震波的方法,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作业。
3.3地球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施矿山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时,应用较为广泛的科学技术为3s技术。
其中,GPS技术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更具体、全面的了解相应矿山的整体环境以及地质情况,同时,基于具有的覆盖范围较广的特征,在矿山开采工作中,具有较多的应用,例如,应用GPS技术对各类开采信息进行采集等。
对RS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需要对矿山环境地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利用GPS技术搜集到的资料信息为基础,对开采范围进行明晰,随后利用RS技术,对矿物资源的实际位置进行确定。
通过合理使用GIS技术,可以使矿山环境的保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后期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实施。
3.4瞬变电磁方法瞬变电磁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比高密度勘查方法的准确率更高一些。
该方法在应用时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将该原理作为基础,这样在勘查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通电设备的应用实现电场的制造和使用。
除此之外,电磁如果受到电场的影响,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其会出现一定周期性特征,在这种周期性的影响下,可以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下介质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勘查。
同时,勘查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根据磁场已经呈现出的变化特点,对地质情况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和判断分析。
通过对这种勘查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应用时并不会受到其他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
由于该方法在使用时,电磁本身能够直接对纵向、横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辨,并且这一分辨能力非常强。
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地质勘查情况的准确方位进行确定,并且能够保证高准确率。
3.5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中,采用合理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能够有效保证矿山资源勘查质量,减少矿山资源的浪费。
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资源的开采质量,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资源的实际开采情况,采用合理的勘查方法,进一步保证矿山资源的开采进度,不断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
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试验主要包括水质测试、淋滤试验与浸泡试验。
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矿山资源开采情况,采用合理的勘查方法,进一步提高勘查数据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应用也比较广泛,采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设计人员需要收集大量的装置数据,并做好详细的统计,结合矿山资源的实际开采情况,选择合理的换算参数,从根本上保证矿山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的土层结构比较复杂,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开采情况,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不断提高勘查数据的准确性。
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现状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资金方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虽然一直都比较重视各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但却为其设置专项资金。
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发生不同程度、类型的地质灾害,虽然制定了很多应对措施,但却经常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每年的相关治理资金也未合理纳入到整体财政预算当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进一步推行。
其次,治理规范上。
每年都有很多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且大小、规模都各不相同,但由于我国当前并未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定统一标准的技术规范,这就导致很多地方制定、实施的方案都比较单一保守,因而经常会出现工程造价浪费、防治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等情况。
最后,群众认识方面。
虽然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在每年的治理实施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居民不配合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群众缺乏防灾意识,经常会存在一些侥幸心理,经常会认为自己之前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安全的过来了,即使不实施相应的防治管理体系也不会存在什么危险。
这不仅会给各项防治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带来一定难度,也会在汛期暴雨要求相应群众撤离时遇到重重阻碍,最后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与伤亡。
由此可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1加大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心中逐渐形成防灾的意识,当地质灾害来临时,人们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自我保护。
矿山的各级领导和所有员工都需要对自己所在的矿区的地形地势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同时对各种防灾的方法、防灾的措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并对各种防灾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知晓这些防治措施。
同时,相关单位可派出员工对矿区四周地区进行深入研究,便于及时掌握灾害实际情况。
要对灾害的出现予以及时的预测,并做好准备和防御工作,在灾害来临时尽可能多的减少人员的伤亡,最大程度的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
5.2完善矿产开采的法制建设矿山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还与矿山开采单位的活动有关,所以,在防治矿山地质灾害时,应该加大对于矿山企业工作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矿山开采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确保矿山企业在开采矿山资源时,不会做出有害矿山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避免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活动而导致发生灾害的情况。
政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要对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做出明确要求,要求矿山企业在开发矿山的同时,还要做好灾害预防措施和灾害处理措施,进而加强政府对于矿山企业工作的监管力度以及矿山灾害的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