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学注:PDF中黄色字体用蓝色标出,绿色字体用下划线绿色标出,标题类无色【有误自己改】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概论湿地的定义湿地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我国湿地特点与分布湿地研究的对象及前沿热点第一节湿地的定义美国的定义加拿大的定义湿地公约的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定义(1956)湿地是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草本沼泽(mashes),森林、灌丛沼泽(swamp),泥炭沼泽(bogs),湿草甸(wetmeadow),泡沼(potholes),浅水沼泽(sloughs)滨河泛滥地(bottom land),也包括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不包括河、溪、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定义: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淹覆状态;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1)地表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淹或水浸;(2)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3)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特征和边界》一书的湿地定义(1995):湿地是一个依赖于在基质的表面或附近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水份饱和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饱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
通常湿地的诊断特征为:水成土壤和水生植被。
除非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或人为因素,使得这些特征消失或阻碍它们发育,湿地一般具备上述特征。
加拿大的学者将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水分饱和时间足够长,从而促进湿成和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被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国际生物学计划及其湿地定义1. 国际生物学计划国际生物学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的全球性研究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区域的标准化研究和国家空间合作,掌握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国和生物量现状与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基础。
该计划在70年代被人与生物圈计划取代,并从80年代中期演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2.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湿地的定义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
该定义特指生长有挺水植物的区域。
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将紧密联系的开阔水体和湿地分割开来,对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所不便。
《湿地公约》及湿地定义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界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Water, Life, and Culture)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 Wetlands at Work for Us)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 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s,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Forest and water and wetland is closely linked)2012年:湿地与旅游(Wetlands and Tourism)年:湿地与水资源管理《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森林沼泽和草本沼泽)、滩地(河滩、湖滩和沿海滩涂),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类型。
《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是国际共认的、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定义。
在湿地管理和保护上体现出明显的优点。
湿地科学是一门研究集水区层次上或流域范围内湿地与周围环境尤其是陆地环境关系的科学,因此,必须将集水区内的所有水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人类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是集水区或整个流域。
集水区或流域的许多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游的活动会影响到下游,如污染、水土流失等;在集水区或流域尺度上提出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往往才是有效的。
目前尚无统一的湿地定义,主要有以下原因:同样一块湿地由于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水位波动很大,湿地边界很难根据水分存在来确定。
湿地经常位于深水系统和高地系统之间的边缘,并且受深水系统和陆地系统的共同影响。
湿地面积差异很大,小者数公顷,大者数百平方公里;湿地分布广泛,从内陆到沿海,从乡村到城镇都有湿地分布;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因不同地区,不同湿地而各不相同第二节湿地的特征(1)湿地水文特征湿地水流和水位是动态变化的,降水、地形和与湿地相连的湖泊、河流影响湿地的水文状况(湿地淹水频率、淹水持续时间、淹水周期等)湿地水文周期:湿地水位随时间变化模式(2)特殊的基质淹水形成的土壤和成土物质。
包括有机土壤、矿质土壤和未经过成土过程的沉积物(3)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湿地分布区域景观复杂性,为生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4)特殊的物质循环规律从养分循环的角度来看,湿地与陆地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更多的养分贮存在有机沉积物中。
从大尺度来看,湿地起着“源、汇”的功能。
第三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一)湿地的水资源功能①供水功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作为集水区内地势较低的另一块湿地的水源②补充地下水(二)湿地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①洪水控制②防止盐水入侵③防风护堤(三)地球之肾①滞留与降解污染物②吸纳多余的营养物(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①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基因库保存(五)湿地的天然产品①直接来源于湿地②间接来源于湿地(六)湿地的社会功能占地球陆地12%的湿地的淡水资源碳释放来自于热带退化的泥炭地亿人直接依赖于湿地每年总价值14.9万亿美元的物种分布在湿地第四节湿地的类型和分布一、湿地分类系统①《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
②中国湿地分类系统—《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
《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一)海洋/海岸湿地(二)内陆湿地(三)人工湿地(一)海洋/海岸湿地A-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低于6m,包括海湾和海峡。
B-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洲、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水域。
H-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I-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
J-咸水、碱水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潟湖。
K-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潟湖。
ZK(a)-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洞穴。
(二)内陆湿地L-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
M-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溪流、瀑布。
N-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的河流、溪流。
O-湖泊:面积>8hm2的永久性淡水湖。
P-时令湖:>8hm2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
Q-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
R-时令盐湖: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Sp-内陆盐沼:永久性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s-时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Tp-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泽、泡沼:草本沼泽及<8hm2的泡沼,无泥炭积累,伴生浮水植物。
Ts-泛滥地:季节性、间歇性洪泛地,湿草甸和面积小于8hm2的泡沼。
U-草本泥炭地:无林泥炭地、包括藓类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Va-高山湿地: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t-苔原湿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W-灌丛湿地:灌丛沼泽、灌丛为主的淡水沼泽,无泥炭积累。
Xf-淡水森林沼泽:包括淡水森林沼泽、季节泛滥森林沼泽、无泥炭积累的森林沼泽。
Xp-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泽。
Y-淡水泉及绿洲Zg-地热湿地:温泉Zk-内陆岩溶洞穴水系:地下溶洞水系。
(三)人工湿地1-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hm2。
3-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hm2的储水区。
7-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8-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9-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10-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中国湿地分类系统《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Ⅰ近海及海岸湿地Ⅱ河流湿地Ⅲ湖泊湿地Ⅳ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Ⅴ库塘Ⅰ近海及海岸湿地I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峡、海湾。
I2-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 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I3-珊瑚礁: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I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覆盖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石峭壁。
I5-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为主。
I6-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