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章-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2016
第11章-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2016
✓ 基于景观生态学从流域尺度上考虑。
第二节 河流生态系统的 恢复重建
河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汇集和接纳地 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沟通内陆和大海,是自然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通途。河流看作 地球动脉。
人类的生存文明和经济发展,总是与和流域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对河流的干预,极大地改变了河流自然生态 系统。 自然力。
海岸带海水养殖是对海洋海产量的重要补充,但是 这种高密集度的养殖方式有可能导致增养殖海区水 质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进而产生各种危害增养殖 生物的病害,反过来使增养殖业遭受巨大损失。
卫星地图显示,汕头湾出海口已完成围海造 地20平方公里
围海造地的确缓解了部分地区耕地缺乏的困难, 但围海造地不当,也给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 了众多的危害。由于超采地下水、海岸沙砾和不 合理的海岸建设,已引起海岸带的海水入侵、海 岸侵蚀和海岸线后退。
✓ 江河流域大规模蓄水、引水,改变水量分配和河 川径流模式,使水文循环和自然环境劣变。黄河 断流
✓ 大规模的河湖围垦、河网改造、岸边工程等,使 天然湿地大量丧失,鱼类洄游通道不畅,各种适 生生境、栖息地被大量压缩,有的甚至造成食物 链中断,河口和近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破坏,导致生物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退化;
✓河流横向生态修复 ➢缓冲带修复 ➢植被恢复 ➢工程修复 ➢浅滩和深塘构建
降低边坡
河流横向的生态修复(改自高阳等,2007)
三、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
✓ 河流纵向生态修复
➢流量补偿 ➢库区自然环境的补偿性恢复
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
➢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植被工程为主,土石工程为铺
第三节 湖泊生态系统的 恢复重建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五)海岸带恢复技术 ✓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 ✓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创建湿地条件, 梯状湿地技术
种植湿地植被。 培育移植技术恢 复红树林
美国东海岸Poplar岛人工恢复工程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一)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定义 河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侧, 其范围包括河流廊道的高低水位之间以及从河流 高水位至被洪水影响的高地区域,是陆地生态系 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 。
湖泊生态系统
湖泊内的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 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并处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这种 动态平衡系统即湖泊生态系统(Lake ecosystem)。
主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南四湖、滇池、洱海、镜泊湖、日月潭、青海湖、纳 木错、羊卓雍错、呼伦湖、博斯腾湖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四)海岸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赤潮危害-浮游生物,赤潮藻 ✓ 红树林破坏(4万减少到1.5万km2) ✓ 渔业资源下降-生物栖息地退化,过度渔业 ✓ 海水养殖过度-饵料、排泄物和病菌 ✓ 化肥农药污染-多氯联苯 ,有机磷 ✓ 工业和生活污染-印染废水、重金属废水和强酸性
1995年居住在海岸边的人口数量(引自WRI,2007)
距海岸距离 人口数量(百万) 占全球人口相对密度(%)
25 km以内
1,144
20
50 km以内
1,646
29
100 km以内
2,213
39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
✓ 海洋渔业是海岸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约 有95%的捕鱼都捕于或生长于海岸生态系统中。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征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一类具有高地下水位的生态系 统,具有独特的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和水文特 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复杂性和动态性。 构成河岸带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或者生物和 物理过程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和过程的变 化。
城市化的加剧会导致岸带生 态系统的退化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五)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策略和方法 ✓ 退化河岸带生态恢复是指通过生物、生态及
工程和管理手段,使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和生态学潜力恢复到一定的或者干扰前 的水平。改变河道内部和河岸带结构,植被 带构建。
✓ 退化河岸带恢复过程是人为或自然干扰破坏 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二、外界干扰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环境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 气候变暖 ✓ 酸雨 ✓ 臭氧层破坏
(二)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 入湖污染-点面污染,养殖,旅游 ✓ 围湖垦殖 ✓ 水利工程-江湖,湖泊陆地 ✓ 过度捕捞-鱼类资源的衰竭 ✓ 外来种入侵-水葫芦
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区扩大,人为活动影响 加剧,排入吉林省长春市的南湖的污水逐 年增加,水质逐渐恶化,1980年和1983年 南湖局部水面出现“水华”,湖水水质骤 然恶化,溶解氧降至0-1.2mg/L,透明度仅 为0.2 m。
一、河流系统的功能
(一)输水泄洪功能 (二)航运功能 (三)输沙功能 (四)发电功能 (五)供水功能 (六)自净功能 (七)生态功能 (八)景观娱乐功能
二、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迫切性
✓ 水资源过渡利用,海河90%,40% ✓ 河流汇水区植被覆盖下降、城市各类污染排放、 河流库坝工程建设、水资源过量开采、河流渠化、 人工化、截弯取直等。 ✓ 水利工程建设。河流被节点化、台阶化,其自 然径流模式和正常的地质作用过程被改变。河水 流速降低,自净能力削弱,水质下降,河道内外 大量的生物数目就会减少;
生物(植被)
生物、物理过程 生物、物理过程
河岸带生态系统
生物、物理过程
土壤、地形、地貌
水文
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及其联系(黄凯等,2007)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三)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 河岸带的功能可以简化为河岸带的廊道、缓冲带 和护岸功能三大类 :
✓ 廊道功能(宽度) ➢ 增加物种种类的多样性(长期和暂时); ➢ 为相邻地区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场所; ➢ 为该地区物种提供安全地带或其他资源; ➢ 为生物提供分散和迁移的路径。
2600个-1平方
公里
一、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资源功能 (二)净化功能-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三)防洪排涝功能 (四)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聊城东昌湖古时即称为护城河,担 负着城市的防御功能,京杭大运河 穿其而过,繁荣了沿岸经济,使聊 城成为沿岸九大商埠之一。
对南京莫愁湖的研究结果表明,水 生植物被系统完整的湖区水体中的 总氮、总磷比水生植被系统不健全 的湖区低43.7%和50.3%。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 缓冲带功能 河岸缓冲带其功能是维持和提高水质,从地表 径流中移除杀虫剂和化学物质。
✓ 护岸功能 ➢ 减小河岸一侧水流流速降低河水的侵蚀速度; ➢ 通过河岸植物根系增强河岸亚表层的强度以提
高河岸的稳定性; ➢ 作为河岸缓冲带可以防止漂浮物或冰块对河岸
的影响从而保护河岸 。
三、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
(一)河流生态恢复原则
自然循环原则 功能性需求原则 主功能优先原则 多功能协调原则 分时段考虑原则
分段细化原则 生物多样性原则 景观美化原则 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
三、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
(二)河流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河道近自然恢复:包括生态调节措施和工程改 造措施。 ➢生态调节措施是指不拆除原有的破坏河流生态 系统的水利工程,而对其进行改造的措施,如 碎化混凝土河底,等宽河道中修建河心岛等; ➢工程改造措施则是要拆除原有的水利工程,按 照生态原则修建近自然治理的工程措施,如拆 除高大、陡峭的护岸而修建长缓护坡,改变原 有的堤线,恢复湿地、河岸缓冲带等 。
湖泊面积的萎缩致使洞庭湖90年代调蓄洪 水能力仅为1954年调蓄洪水能力的55.4%
水葫芦等浮水植物的疯长,让滇池内许 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上世纪60 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 生动物68种,但到上世纪80年代,大部 分水生植物就开始逐渐消亡
三、湖泊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
✓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要求重建干扰 前的物理条件,调整水和土壤中的化学条件,再 植水体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地带性规律、植被演 替规律及生态位原理,选择先锋植物,依照乔木 、灌木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种群和生态 系统的构建,实现土壤、植被与生物的同步分级 恢复,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一定的功能 水平。 ✓控制污染负荷量—美国,中国
较高生物多样性,复杂多变的脆弱性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二)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概况
✓据统计,全球海岸线的总长度为16万km。全 球海岸线内的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约为2700万 km2,其中欧洲和俄罗斯最高,约为550万km2 ;北美洲次之,约为500万km2;中美洲和加 勒比海最小,约为,在最小的范围内形成不同 流速,扩大生物生存空间 松散的河底物质能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所 ,为鱼类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空间
提高水宽、水深的差异性,创造两栖动物 生活区域 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形成断面流速分布多 样化,促进河岸植被生长
提高水宽、水源的差异性,增加流速的差 异性(使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河床物质 的多样性增加 提高纵、横断面流速的差异性,形成急滩 -浅滩的模式,在固底工程之间形成河床 物质的差异和变化
目的 河底差 异性
横断面 差异性
纵断面 差异
提高河 流的通 达性
近自然河道形态恢复措施及其生态作用
措施 采用不同颗粒径石块铺设 改造完全硬化河床,使水体与河床 物质之间交换顺畅 在河床上放置大块石
创造平缓水区 自然形成淤积(心岛、边滩)
横向工程(丁坝、固底工程) 斜坡固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