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
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
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
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
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
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
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
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⒈ 自然湿地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
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
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
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
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
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
此外,还有雪、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
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
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
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
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
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量消失。
在世界各地,湿地在不断变成农田、牧场、养殖场,现在还在继续减少之中。
⒉人工湿地许多湿地是被人类消灭,或变成了人工湿地。
随着水田的扩大,低湿地变成了水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相。
与此相关的还有休耕田、弃耕水田、池塘等,在湿地调查实施要领中,把废盐田、湿性牧场等也列入了人工湿地之内。
盐田在各国沿海都有分布,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制盐工厂化生产的兴起,盐田多被废弃。
有些废弃盐田中盐生植物发育,但是在被围垦或住宅开发之后,盐生植物大量消失。
在河岸的草原,由于受洪水的影响,不适合农业,可以作为牧场。
作为牧场和草场的湿性牧场,是芦苇、荻草(稻科)的重要繁育场地。
二、农村的湿地水田是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他与水渠、水源地的山林等,共同构成了多样动植物的栖息场地。
因此以农村水田为中心的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⒈水田⑴水田和水稻生产的历史日本的水稻生产是从绳文时代首先在九州开始的。
在福冈县板付地方发现的绳文末期时代的水田遗址中,确认有水田和灌渠。
水稻的生产是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修建了井、堰、灌渠等水利设施。
弥生时代开始将湿地开发为水田,在古坟时代又开始在山谷地带开发水田,同时开始旱作。
为解决用水的不足,开始在山头建造池塘。
在中世纪,仍在大规模地开发新田。
在中世纪以前难以开发的洪泛区、三角洲、滩涂等也被开发。
进入江户时代,不仅水田的面积在扩大,水稻生产技术也有了进步。
米的产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到明治时代,开始对已有耕地进行改良,同时对北海道等未开发的地区进行开垦。
为了把湿田变成旱田,修建暗渠排水,把不规则的水田平整为矩形的旱田。
1899年颁布了《耕地整理法》,推进水田旱化及牛马耕作。
同时,在江户时代,围绕水稻生产的种子、肥料、农机具、土地改良、栽培法等技术都有进步。
在大正时代以后,农业生产的畜力化、机械化都有进步,但农业生产依然是重劳动。
⑵水田的环境和生物水田是可以泡水的农田,在水稻生产期间,形成大范围的浅水域,湛水是由人工管理,在生产结束后把水放出。
耕作中的水田要进行水的管理,同时还要进行翻耕、平整、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每年循环不止。
由于这样高强度的人为影响,以及明显的季节环境变动,形成了与自然湿地不同的水田特征。
适应于水田特有环境的植物群落是水田杂草。
杂草生长就要减产,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农民要坚持除草,并且要与虫害斗争。
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
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田中生长的稗草类等杂草是除草的对象。
在秋天收割后的水田中,在夏天与水稻一起生长起来的植物变得繁茂,在来春开花的植物也开始发芽。
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
小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
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
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⑶农村及水田的现代变化在二战结束后,军队复原士兵大量回到农村,农业人口增加,生产资料不足,于是盛行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生产,有些泥水齐腰深的水田。
到1960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剧减。
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增加。
在1970年之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的过疏化问题深刻化。
水稻生产中普及大型机械,生产进一步向机械化、化学化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水田的生物相产生较大的影响。
动物相的减少可认为是由于杀虫剂、耕作方法所引起。
植物相的变化,可认为是由于除草剂、化肥的种类、耕作方法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所引起。
同时,动物相和植物相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弃耕水田在增加,也是水田特有生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以前在水田中相当普遍存在,而现在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和生育、生息地的消失,已近于灭绝的动植物种很多。
⒉弃耕水田⑴弃耕水田的发生和增加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1966年首次实现米的自给。
但是在1962年米的人均消费量,1963年米的总需求量先后达到高峰,转向减少,库存米大量积压。
在1969年开始调整生产,在1970年正式调整。
水田面积在1969年最高达到317.3万公顷,以后就逐渐减少。
生产调整政策不断变换名目,制定新的政策,延续至今。
2001年度《综合米的对策》中,涉及对象面积101万公顷,只相当于1969年水稻面积的1/3。
由于米的生产政策的调整、农村过疏化、老龄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日本各地产生大量弃耕水田。
⑵弃耕水田的环境弃耕后,对于水田的各种管理不再必要,弃耕水田的环境和生物相与耕作水田有很大不同。
同时由于对灌渠、池塘、农业生产道路、畦田等管理的废除,对水田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杂草丛生的弃耕水田,成为对邻近耕地产生草害、虫害的发源地,其存在对农业不利,所以有些地方还要翻耕、平整、割草、喷洒除草剂等,也有很多处于无管理状态。
⑶弃耕水田中的生物水田弃耕后,由于原有环境的不同,以及弃耕时间长短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相和植被条件。
在耕作的水田中,有干湿之分,出现不同的生育种。
在弃耕水田中,不象水田那样干湿分明,作为生育地的条件差别更加明显,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
不管是湿田还是干田,在弃耕后的1年内水田杂草较多,随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增加,三年到五年内,芦苇、蒲草、芒草等多年生草本群落生长繁茂。
在草本植物变成优势种之前,每年的植被变化很大,一旦形成多年生的草本群落后,其变化就变得缓慢。
在各地的弃耕水田中,发现有一些近于灭绝的湿生、水生植物。
田字草、水葵等自生的水田杂草,在有管理的弃耕水田及刚刚弃耕的湿田中很多,而多年生的草本要在放弃多年的水田中才有。
在日本自然湿地较少,弃耕湿田也就成为植物的宝贵的生育地,由于生态迁移,在短时间内植被变化显著,稀有物种的消长也很明显。
急剧的植被变化也会导致对动物的影响,由于弃耕后植物生长繁茂,病虫、鸟害、兽害增多,有报告称由于弃耕使兽害剧增。
弃耕水田往往成为野猪的栖息好场所,有些地方由于弃耕地增加,野猪增加,造成周围更多弃耕。
弃耕水田中由于植物发育,适合日本红蛙产卵的宽阔水面减少,甚至消失,日本红蛙也日见稀少,也有报告称而水田废弃后水渠中的植物开始疯长,使日本宫鲤的生息地消失。
⒊池塘⑴池塘的环境水田大多需要灌溉,多以河流和池塘为水源,通过水渠引入水田。
日本水田多以河流为直接水源,在灌溉困难的地域池塘就成为重要的水源。
在濑户内海的沿岸及近畿地方,是池塘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带。
池塘包括壅水的堤防、取水设施、溢洪设施等,形成一个人工的水域。
灌溉期一般是在春耕后及水稻的生长期,灌溉期间水位下降,各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
池塘的维护管理包括:堤防除草、堤防和取水设施及溢洪道的维修、底泥的疏浚等作业,由农村的水利集团共同作业。
池塘的大小、形状非常多样。
有在山谷修建的深水池塘,有在平地用堤防围成的浅碟形池塘。
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池塘,也有很小的池塘。
有修在山区的碧水塘,也有修在村落和街区的污水塘,随着池塘周围的环境不同,池塘的状况也有很大区别。
⑵池塘的生物池塘虽然是人工水域,但是作为动植物的生育、生息地却是非常宝贵的环境。
有些池塘从水中到水边都有多种植物生长,但是也有的池塘毫无生机。
在浅水池塘,满池都有植物生长,而在山谷的深水池塘,植物只生长在浅水区域。
如果池塘的岸坡较缓,从水中到水边植物群落有序分布,如果岸坡较陡,只在水中有植物生长。
水位年变化较大的池塘,在退水区域只有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的两栖植物群落。
在山区的池塘只有浮萍等贫营养型水域的物种,而在山麓地带的池塘,常常是水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