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晚唐诗词
(2)当然他的故国之思有时也包含了对故 国山河的留恋,其感情经验有一定普遍性, 他的亡国之痛也隐约蕴含着对自己过去荒 废国事的悔恨,尤其是他以明白而练达的 语言,高度概括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人们 所常有的人生经验,能引起不同阶层人们 的共鸣,如:人生长恨水长流、别时容易 见时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些都 是其词的价值所在,不应一概否定
李 煜
向问雕月小春 东君栏明楼花 流能玉中昨秋 。有砌。夜月 几应 又何 多犹 东时 愁在 风了 ?, ,? 恰只 故往 似是 国事 一朱 不知 江颜 堪多 春改 回少 水。 首。
虞 美 人
内容赏析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 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 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 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阙均 两仄韵转两平韵。
本联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某一天回首青春往事 而引发的一生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庄周非 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 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庄周十分 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 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 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 在回忆中又 是如此真切 ,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 在 ,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杜鹃啼血‛——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 的愁绪与怨愤。 ‚晓、春‛——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 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
用典
典故3、珠有泪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 月张开,以养其珠,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同泪 珠一般。
凭借联想交融的意象,月亮、珍珠、 泪珠都是圆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 美丽异常,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 分辨的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典故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 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 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 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同诗人无限 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瑟 之声。
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 的心灵寄托;
晚唐诗 词
主讲人:盘莉娜
学习要点
1.晚唐诗歌概况 2.李商隐
3.李煜
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总体特点:忧时悯乱、 感叹身世的伤感色彩
李 商 隐 ( 唐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 溪生, 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人),唐 代著名诗人。其诗精致婉曲,风格独特, 艺术成就很高。《安定城楼》、《行次 西郊作一百韵》为其咏物诗代表作; 《瑶池》、《贾生》则是咏史名作;其 爱情诗成就尤高,“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均为描写爱情的千 古绝唱。
B.朱彝尊: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 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 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 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 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 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 ‘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 )玉 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 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 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 辑评》)
宇宙永恒不变 人生短暂无常
欣赏品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1、愁思如春水般汪 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 舍昼夜,无穷无尽, 无始无终.
问
答
应犹在 (宇宙永恒不变) 朱颜改 (人生短暂无常)
物是
何时了 又东风 知多少 不堪回首
对 比
人非
几多愁
一江春水 ...… (永恒+短暂)
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A.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 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 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 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 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 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 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 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 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 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 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三次对比,三次问答,隔句相承
本课结束,谢谢!
李商隐的生平
二十五岁进士及第。后来因为他触 犯了朋党之争,一直遭排挤,只当过幕 僚等,潦倒一生。他的诗深于寄托,工
于比兴,用典工巧,表现婉曲,意境含
蓄,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 诗歌、词、戏曲等创作样式有很大的影 响。
李商隐名句集锦:
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 。
用典
尾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意: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 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 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 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 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国家:南唐
身份:国主
词人
薄命君王: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 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 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 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 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 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绝代才人: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无能的, 以致最后国破而家亡。但他在文艺上, 却是经史诗文样样通晓,擅长书画,对 音律有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 曲。 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 则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 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 “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 “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 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 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 在一点点地破灭。
想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 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 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思乡 怀念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典故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 人所见,但在日光煦照下它那温润 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 到空中。这种光气只能在远观时才 可见,近处是看不到的。 蓝田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而得,这 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不能把 握也无法亲近。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 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 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 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两幅画面运用阴阳冷暖不同境 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 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怅惘。
本 词 中不 ,变 “” 变的 ”又 的是 是什 什么 么? ?
“
“何时了”“又东 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 变,
“知多少”“不堪回 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 常。 分两条线索写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不堪回首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朱颜改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想内容评述
• 这首词可以用“故国之思,忘国之痛”来 概括。如何理解它的思想内容? • (1)应该看到作者的故国之思,忘亡国 之恨,于当时社会的政局变化和他个人的 生活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是个失去 王国和一切自由的帝王,他的亡国之恨主 要是伤痛江山易主、失去了王国与权利, 这与人们因国土沦丧于外来侵略者而产生 的亡国之痛有着本质的不同。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 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 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 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 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 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 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C.何焯:
“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 ‘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 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 ‘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 ‘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 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 义山诗集辑评》)
词 魂
——李煜
姓名:李煜
初名:从嘉 表字:重光
生辰:937年7月初7
祭日:978年7月初7
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了:完结。 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 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 东风:刮起了东风,意为春天来了。 故国:旧国,指已被宋朝灭了的南唐。 堪:禁得起,受得住。 回首:回头想,回忆。 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白玉一样的台阶,这里借代帝王的 豪华宫殿。 应犹在:该还存在。 朱颜改红润的脸色改变了(变得苍白、憔悴)。 问君:君,你。这是假设的问话,作者把自己作为第二人称 来发问。 恰似:正象。 春水:春天的江水。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
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 _____________ 。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 。
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 。 人间重晚晴 。 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