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试卷

大学语文试卷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三)(时间 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 ,革命爆发。

《1789年原则》对这一历史画面进行了描绘。

2.《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文节选自《》。

3.“天长地久有时尽, ”。

4.《惊梦》选自明代戏曲家 的传奇作品《牡丹亭》。

5.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写的《 》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6.《大自然在反抗》一文的作者是美国 家、科普作家R.卡逊。

7.1978年10月,北岛和诗人 创办《今天》杂志,成为“朦胧诗”的旗帜人物。

8.评说《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的现代作家是 。

9.贝多芬是 国18—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

10. 是日本著名的画家,他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作品并称为“双璧”。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入题干后的括号里。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

A. 周作人B. 俞平伯C. 废名D. 郁达夫2.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适.齐。

适:适合。

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抵抗。

C.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返回。

D.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靖:使安定。

3.《长恨歌》的体裁属于()。

A.七言律诗B.七言歌行C.七言排律D.七言绝句4.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看出杜丽娘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作者利用“晴丝”与“情思”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写杜丽娘的的羞涩娇美之态,表现贵族少女的微妙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光如此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未免太辜负了春天的万千气象。

5.下列对《老子》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道”,包涵宇宙本源之道、自然规律之道、社会规律之道。

B.老子的“道”,较注重本体论宇宙论,庄子则侧重心灵境界的提升。

C.老子的“道”,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其形而上学的意味不浓。

D.《老子》因为它的语言洗练、流畅优美,而成为古代经典的抒情诗。

6.对《大自然在反抗》一课内容的下述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彻底禁止任何喷洒药物治虫的方法,因为这必然会破坏大自然平衡。

B.课文主要阐述了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许多有害昆虫增强了抗药性。

C.科学家难以看到自身局限,只有人文学者才能提出根治害虫的有效方案。

D.人类能够在大自然启发下发现更为经济合理的限制生物种群的有效方法。

7.下列对《回答》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警句放在诗作开头,以惊雷一般的诗情震撼人心,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诗作中所描绘的囚徒形象,显示了诗人自己准备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真诚和勇敢。

C.诗作用恰当的比喻,表露诗人愿独自承担苦难的高尚心灵,显示了悲壮的感情色彩。

D.诗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意象构成总体象征,使诗歌的主题鲜明而确定。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孔门四科的一项是()。

A. 德行B. 言语C. 政事D. 容止9.下列诗句意境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最接近的是()。

A.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D.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0.对《听泉》一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倾听泉水的絮语”为中心,从鸟群写到人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B.文章开头四段描写鸟群不知疲倦地飞翔,表达了作者对鸟类翱翔高天的钦敬赞美之情。

C.“泉水从地层……生死,荣枯”数句,形象揭示泉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D.文章由鸟写到泉水,由自然之泉写到心灵之泉,层层推进,首尾照应,结构非常精巧。

Array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1789年原则”指什么?它的意义何在?2.如何理解《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四、阅读理解题(共3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月下独酌 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2分) 答:2.“永结无情游”句中“无情”指什么?(2分) 答:3.这首诗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分)我的信仰(节选) 爱因斯坦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

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

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装订线内不 要答题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

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

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

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属于...作者人生观的一项是( )。

(3分)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个人生活应采取简单俭朴的生活方式。

B.人类没有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对他人的生活应有足够的宽容。

C.生活理想应该追求真、善、美,它鼓励作者愉快地正视生活。

D.人生价值应建立在与他人完全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的基础上。

2. 作者从叔本华的“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中得到了有益启示。

下列对这些启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的欲望应控制在内心思想的阶段,而不能把所想的变成实际得到的。

B.人应该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给予足够的宽容,而不要过分地严肃苛刻。

C.人如果未达到原来的目标,不必苛责自己,可以采取幽默的态度处之。

D.如果苛责别人未达到他自己的或人们期望达到的目标,将会使人消极。

3.第3段批评了“猪栏的理想”。

请解释“猪栏的理想”的含义。

(3分)答:4.第4段最后一句中的“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指什么?(3分)装订线内不 要答题答:5.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罗素在其“自传序言”中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

”本文中所说的“照亮我的道路”的“理想”,与支配罗素一生的三种“情感”有何相通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答:五、写作(40分)请以“环保理念与高校师范课程设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00600700746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