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 高三第 六 次月考《 语文 》试题本试卷共10 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数shu ò见不鲜 荫y īn 蔽 颀长q í 贻y í笑大方 B 、暮霭ǎi 纶l ún 巾 乍zh à暖 阡陌m òC 、面面相觑q ù 疏sh ū忽 狡黠xi é 拗ǎo 开D 、竦s ǒng 然 冗y ǒng 长 纰p ī漏 恪k è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愤懑 联袂 优柔寡断 出奇制胜B 、诅咒 报消 唾手可得 戛然而止C 、包庇 瞠目 史无前列 手不释卷D 、惋惜 寒喧 一暴十寒 栩栩如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雎》与《蒹葭》均选自《诗经》《秦风》。
B 、一天傍晚,他丈夫得意洋洋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看呀”,他说:“这里有点东西给你”。
C 、“你有些不舒服吗?——你生病了吗?”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D 、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那位老人,穿什么?喜欢吃什么?点滴小事她都没有忽视过。
4、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绍兴公交公司推出“有奖让座”措施, 用物质奖励改变当下的社会风气。
(2)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3)在全国野生动物园保障动物福利专题会上,有关代表在行业自律公约上 签字承诺,不当众向猛兽投喂大型家畜活体以招揽顾客。
A 、企图 导致 郑重 B 、试图 导致 郑重 C 、企图 引导 沉重 D 、试图 引导 沉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晓晨同学不但会琴棋书画,而且喜欢吹拉弹唱。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教室:____________B、难道还有谁不能否认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山是老人的脸,是壮汉的背,是姑娘的花衬衫……D、今年的《考试说明》对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作了一些新的调整。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苍龙岭横卧在北峰和中峰之间,道宽仅三尺,叫人望而却步,不寒而栗。
B、为备战空前绝后的雅典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们正在加紧训练,争取再创佳绩。
C、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D、“五一”长假期间,滔滔不绝的旅游人群使各地风景区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2)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几个女人有点失望,各人心里在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A、对偶比喻拟人反语B、比喻对偶比喻反语C、比喻对偶拟人反语D、比喻对偶拟人夸张8、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B、当代诗人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影响较大的诗作还有《我爱这土地》。
C、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羊脂球》。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9、下列句子中“之”字具有实在意义的一项()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吾从而师之.。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房”即山中房屋,“春事”即春景。
此诗乃见山房春景有感而作。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所见花园,周围三百多里及其富丽,此处用作富贵人家的代称。
B、一、二两句写远景,仰视空中,日暮时分,群鸦乱噪,极目远眺,一片萧条,只有两三房人家。
回思昔日之盛,则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
C、第四句写近景,庭中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却以“庭树不知人去尽”与上面连接,极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D、本诗成功地采用了反衬手法,以昏鸦的多反衬人家的少,以庭树的繁华反衬梁园景色的萧条,以庭树的无知反衬自己有无穷的感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择任意5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10分)11、(),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12、(),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13、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14、(),善假于物也。
(荀况《荀子·劝学》)15、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6、(),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7——19题(共10分)《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臆断、终、实、是以18、翻译句子:(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分)(2)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19、第三段的重点句是那一句?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分)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0——23题。
(每小题2分,共8分)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
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20、文中引用杜牧诗的主要作用是()A、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B、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而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
C、使文章内容丰富广博,增加文章的文采和吸引力。
D、说明长安不产荔枝,成都、福建是荔枝生产的北限。
21、根据第一段的内容,下列论断准确的一项是()A、从植物学的观点看的果肉就是通俗观点看的假种皮。
B、从通俗观点看的果肉在从植物学观点看的假种皮外面。
C、从植物学观点看的果肉在通俗观点看的果肉与果壳之间。
D、从通俗观点看的果肉在从植物学观点看的果肉与果壳之间。
22、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引用白居易的诗来说明荔枝不易贮藏。
B、引用杜牧的诗来说明荔枝不易贮藏。
C、用荔枝晒干或烘干后易于贮藏来说明鲜荔枝不易贮藏。
D、列举古代宫廷想吃荔枝,派人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的事来说明荔枝不易贮藏。
23、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A、作者同意白居易诗中荔枝肉“莹白如冰雪”的说法。
B、荔枝入口不留任何渣滓,原因是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
C、荔枝适宜于生食。
D、经研究证实,荔枝一般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共12分)另一种爱(乔叶)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
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
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
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
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
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