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曹文轩当限制在一定结构中所进行的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等各种关系的理论建设完成后,我们可以说:“这,便是一个体系。
”“限制在一定的结构中”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
不管有多少观念,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体内。
结构可能是显性的,从理论展开的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也可能是隐性的,即表面上看来,这些理论是松散的,随便慨叹的,但在这些理论的深处沉着一种将它们勾结在一起的结构,使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它的引力之外。
当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为完美的事物时,这个事物必定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的,或者说它是暗含着一种结构的。
这个事物只要一失去联系,逸出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对它无约束能力,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完美的。
体系者只有一个出发点(同时只有一个中心点,或一个终点)。
由于庞大的理论是建设在一个点上的,那么在众多的观念中,则必然存在着母子关系(即若干观念是由于一个根本观念生殖出来的)。
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而是分别在若干个点上进行理论阐述,结果是:观念众多,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体系者与非体系者,在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处于两个等级。
前者的知识已形成了一条线,而后者的知识只有无数个不接壤的点,虽然这些点也有许多是闪光的。
当点未转化成线时,就意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还很稚弱和生疏。
有一两个闪光点,这并不难,难的是有一条线——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
但许多人发昏,常去贬低线者,而颂扬点者:“哦,思想家!”殊不知点与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人们被星星点点的格言迷乱了。
那些只有星星点点思想的思想家们甚至在短期内被人认为是超出创造着体系的思想家们之上的。
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下,体系者的理论有着可贵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严密性。
而非体系者由于观点之间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往往矛盾百出,到处可见漏洞。
黑格尔等的体系一丝不苟、密不透风,自然无懈可击。
他们的体系也许是反动的,但就体系本身而言,我们不可指望能以用它的矛戳它的盾的路数将其击毁。
数学般的演绎,杜绝了这种可能性。
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内部,而只能来自另一个体系。
非体系者则必然常常陷于以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的尴尬处境之中,他们被粉碎,只需自己的力量就足矣。
体系的创造,并非都是自觉的。
但一个思想完美者在进行学说的创造时,总会自然生发出体系,甚至连那些反体系的人都生发出了体系,如尼采。
.没有创造体系的人,是不可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位置的。
他们曾经因为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的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口号,一些切中时弊的观点,一些很让人过瘾的俏皮话,也在短暂的时间中被人们注意过,但终因他们只是只言片语的玩闹,使人们对他们失去了耐心,或因人们终于觉察到他们在学识上与体系者不可匹敌,而被遗忘了。
而那些创造了体系的思想家们、美学家们,却因为他们完整庄严的学说,被人们记住了。
体系有助于人类思维的严格训练。
人类的一般思维有着种种毛病:浮光掠影、混乱、含糊、自相矛盾……因此,一般思维少有成效。
创造了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的人们,是在经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之后出现的。
体系正是这种严格训练的结果。
(节选自曹文轩《思维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体系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不管其中有多少观念,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体系的引力之外。
B. 非体系者他们的思想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只是无数个不接壤的点,也就意味着那个人的知识方面很稚弱和生疏,没有形成体系。
C. 体系和非体系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理论建设存在着并列关系,后者的理论存在着母子关系。
D.非体系者的观点之间由于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所以他们必然常常陷于矛盾尴尬的境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果你在进行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无法让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线,那么你的理论无法形成体系。
B.体系者的理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之下,具有非同一般的严密性,比如黑格尔的理论体系。
C. 人的思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经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之后,可以产生出创造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的人。
D. 思想完美者创造学说时都会自觉生成体系,他们比那些只创造一些格言的人更有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分别在很多知识点上进行阐述,观念很多,观念之间互相并列,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则说明知识未形成体系。
B. 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体系的建立者,只能来自另一个没有建立体系的理论。
C. “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们的思想形成体系,理论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
D.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的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口号等的人,要想长久地被人们记住,就必须创造体系和完整庄严的学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殷侑,陈郡人。
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
及长,通经。
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
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
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
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
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
”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
迁侑谏议大夫。
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入为卫尉卿。
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
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
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
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
时大兵之後,遗骸蔽野,寂无人烟。
始至,空城而已。
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
周岁之後,流民襁负而归。
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官名。
掌管全国财富的统计与支调。
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
数年之後,户口滋饶,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盈积,人皆忘亡。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
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
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
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
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殷侑传》)【注】度支:官名。
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C.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
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
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
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
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1l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司马光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2)韩愈的《师说》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的环境,让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
”(三、四大题为必做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开花的步枪周海亮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
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
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
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
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
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
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
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
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
他不敢不相信。
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