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切入口,不断探索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新课标,新理念,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么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
反思。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改革教学活动,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课改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一、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操作技能领域。

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高中新课改生物模块一(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说明光合作用过程,并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

二、要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每堂课都有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明确地提出来,也可以在黑板的右上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应是本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让所学的内容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搞好教学设计,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继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和形象,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同时,只有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才会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点,这样,学生学习和听课才会有针对性。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本节的知识内容和实际情况,要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学
生,也可以简短地写在黑板上。

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中可设计:面对日新月异的蔬菜市场,假如你是一个菜农,在利用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提高蔬菜的营养价值和产量?带着问题,创设情境,展开新课内容的学习和讨论。

对看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只要创造一些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会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

一方面能调动、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生殖和发育》一章中讲到“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要经过减数分裂过程。

此过程是一个非常抽象,难于理解的过程,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四个期,容易和前面学过的“有丝分裂”过程混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颇感头疼。

我们可把这个复杂的四个时期的分裂过程与现实生活结合编成一
个简单的口诀来理解记忆:“同源配对入洞房,鸳鸯面对站两旁,丝牵孔雀东南飞,夫妻离别度时光”。

这样,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根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

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
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等。

在一堂课的具体教学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
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以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系的认识,教师做好点评总结,并组织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这样,不但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总结:
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是主角。

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生物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