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亚国际关系 读书笔记

东北亚国际关系 读书笔记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一、整体印象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读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地缘政治与我国历史和周遭地理环境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一直对史地都很感兴趣,自然也就在读的时候多了些思考。

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作者首先为我们梳理了地缘政治学的学术渊源与传承,自古以来,权力之争写满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政治也贯穿于人类历史生活的始终。

作者认为这种权力的争夺起因在于“人类的社会性是战争的源头。

”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也是守着权力的支配行动,国家具有与人一样的“动物性”。

然而,地理的因素对于国家的影响不比其对人类的影响来得小。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例如古希腊,濒临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贫瘠的地理限制使得其成为了一个贸易发达的开放式国家,并且在文化和政治上处于高位,从而使希腊文明能成为欧洲文明之发起。

地缘政治学是诞生于俾斯麦执政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术极为强盛的德国,因为地缘政治学本身便是一门大国的学问。

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也使地缘政治学再次成为显学,如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从地缘政治学中学习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游刃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之中。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逐渐被卷入其中。

作者再对国家军事战略要素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之后,便从中国的历史说起,简单而富有创建地概述了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并分析了中国地理位置上的的“四至”特点。

紧接着,作者将眼光投向世界,逐一地对世界上的每个地区的地缘战略做了深刻剖析,为中国所面临之国际环境描绘了一副世界战略图。

二、具体感兴趣部分由于这本书后面的主体内容比较丰富,我着重阅读的是有关东北亚的几部分,即东北亚的几个国家,中、朝、韩、日、俄,也许还有蒙古。

之所以在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中较少关注蒙古,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密不可分,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只有两个邻国,加上地广人稀,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受困于此,只能扮演中俄间的缓冲带了。

但作者认为蒙古今年引进日、美等国的势力以牵制中国会导致其更加窘迫倒不一定,因为中国日益强大可能促使其他大国更多的将势力伸向蒙古以牵制中国;对于俄国(包括其间的苏联)和日本作者分别列了很大篇幅来论述,它们作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无人质疑,但在东北亚来讲,俄国的影响力就小的多了,甚至不及半岛上的两个国家。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两洲的国家,作者一阵见血的描绘出了其矛盾性,被东亚世界视为西方世界一员,同时也被欧美看成信仰异端基督教的东方国家,他的扩张性也让周边国家经常保持警惕,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俄国目前在国际社会独立支撑的局面。

具体到东北亚,作者多次强调了俄远东的薄弱,毕竟其主体在欧洲,连欧洲部分都自顾不暇,更何况鞭长莫及的太平洋沿岸。

俄罗斯今年的大火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普京铁腕后并未让俄国对自己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由于对远东控制力更弱,近年来中国人还在那片失去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移民做生意,迫使俄国人不得不引入日本制衡中国,比较典型的事例便是俄罗斯以石油管道为道具,在东北亚玩弄均势制衡中国;日本作为东北亚最特殊的国家,在本书中作者可以说剖析的还是很到位,尤其将岛国日本与同为岛国的英国做了横向的对比。

同英国面对有众多民族国家的欧陆不同,日本一直就要对付一个强大的大陆集权国家,所以无法像英国一样同大陆保持距离并像海外发展,反而通过朝鲜半岛做跳板在大陆谋求霸权成了日本的一贯战略。

但我想作者忽略了一点就是英国向西、向南到达美洲、非洲有广袤的土地供其发展殖民地,但日本列岛向西是广阔的太平洋,向南东南亚又都是分散岛屿且需经过中原政权的势力范围,自然形成了其要么向大陆发展,要么闭关锁国的局面,但我觉得作者另一想法比较合理即日本无法领导亚洲,但可以在不让其最大盟友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同亚洲进行一体化进程,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曲折;相对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及东亚甚至世界的重要性来讲,作者在这部探求中国地缘政治的书里给其的篇幅显得有点寒酸了,即使作者自己也在书中承认,半岛南部的国家经济总量达到准发达国家标准,北部则拥有核技术,两者均有改变东北亚目前局势的能力。

作为亚洲巴尔干,朝鲜半岛的角逐实质上是几个大国利益竞争的平台。

在日本、韩国都有驻军的美国是最大的庄家,称它是不在亚太的亚太国家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将是未来东北亚国际政治长期的制衡者,但不会出现像伊拉克或者阿富汗那样出兵介入的情况,原因正如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所写一样,当今世界冲突多发生在不同的文明间,尤其是文明接壤的断裂带上。

在东北亚俄国势力衰微,日本、韩国都在保存自身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向美国文化靠拢,而传统的中华文明又不似伊斯兰文明那样与基督教文明针锋相对,中国甚至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几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之一,至少是没有全民性的宗教。

也因此,虽然东北亚暗流涌动,但两个中美大国一直没有大的冲突,这应该基本上可以保证东北亚近年局势的相当稳定。

不管提到东北亚还是其他地区,都不能不提美国的影响力,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渗透都是全方位的。

首先,由于美国人的努力,美元霸权的建立,通过全球化运动,把整个世界纳入美国金融殖民体系,金融政治因素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因素;网络政治的因素也几乎覆盖整个世界;此外,还有媒体因素——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个世界的态度;空天力量更已经超过一般的空权、陆权和海权这样的概念,成为比传统三权更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

这四种力量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这四种力量和地缘政治力量无关。

美国在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西岸,就可以对世界施加影响,因为它有金融力量,有好莱坞,有文化力量,有媒体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关注地缘政治因素,已不足以把握现时和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和走向。

就此意义上说,地缘政治理论对于中国,虽说已经来得有点晚了,但仍不能说是马后炮,仍对构架中国的现实政治战略有用。

只要我们不能提着头发让自己离开地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就会永远存在,只是不像100年前那样是主宰我们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的唯一要素罢了。

另外,在美国受到金融危机打击之前,全球化口号比较响亮。

但是实际上,在真正的全球化建立起来之前,必须要经历区域化,因为没有经过区域化的全球化是不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是一极的,而不是多极的,但是这个世界虽然叫做地球村,仍然需要一个多极、多中心支持这个全球化。

所以,我们看到欧盟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而且正在走向很紧密的联系,像非洲、南美、北美都在这样的区域化进程中,东亚我想也必须要经历这么一个区域化,不然的话,在全球竞争中,一个一个国家将来会变得相对越来越弱小,即使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也不足以在区域化的竞争中成为一极,所以东亚必须要经历区域化,而这个区域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这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由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体量,也就是它的人口和面积以及它的经济总量,来决定的,东亚的一体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而且这个东亚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和南亚的周边国家,它是一个泛东亚的概念,中国不能简单定义为一个东亚国家,它的领土在中亚和南亚都有分布,中国不应该忽略这两个方向,同时中国必须警惕过度扩张的危险。

所以,在这个扩张中,要跟以前的扩张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陆国家的扩张,应该是可以做到非侵略性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联合性的,它不是像海岛国家,向外扩张,必须占领殖民地,侵略别国的领土,而大陆国家的扩张,包括俄罗斯这样的,当然它是比较早诉诸于暴力的,但是它还是成功的留住了自己扩张的领土,像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当然不是以领土为目的,而是以市场和原材料供应为目的的扩张,而且它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来融合周边的文化,形成一个东亚的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最后走到政治共同体。

这种融合不是取消当地的本土文化,而是向中国的传统一样,像儒释道三教,或者三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彼此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但是最后儒释道都存在,不是谁吞并谁。

最后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更丰富的思想。

文化的扩张更需要自由开放的体系,如果只是排斥、压制的,不可能是一个融合、兼收并蓄的体系,这就涉及到国内一些变革,包括它的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它的思想模式以及思想的再现,这种思想的复兴,这个不是复古,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欧洲的启蒙运动组合成一个新的思想,这个思想包括儒释道,也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西方的现代文明,形成一个新的华夏文明。

三、读后的一点想法中国处在特定的空间里面,东亚大陆的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本身不在于你是不是能够自觉的从地缘政治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但是本身制约了国家的兴衰,本书着眼于未来,未来以中国为主体,用地缘政治学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的历史其实就在地缘政治学的的约束之下、制衡之下,在这个结构里面出现兴衰,现在大陆和台湾中间有一个海峡,朝鲜38度线,越南是17度线,实际上都是二战结束之后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结果,现在我们还处在这个后果里头。

中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实际上也有自己的地缘政治思维,受到他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包括海峡两岸的现状,朝鲜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它的实力增长,再一个对自己国家民族地位的自觉。

鸦片战争前后,那时候中国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后面第二次大战,中国融入苏东的阵营,这种依附形式的发展,再光荣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这么一个历程。

以意识形态看国与国之间的国家,文革时说,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天涯若比邻”,把人与人的朋友关系比喻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比喻其实不恰当的,国家的关系不是个人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时代,认为个人的道德可以推广到国家,马蒂亚说个人的道德不是国家的道德,国家有国家的理性,不是个人的理性,修身是一回事,治国是另外一回事。

全球化时代,以往我们闭关自守的时代不见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必须有全球的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全球化格局的变化,这种国际知识,过去好像是专门的知识,专家的知识,但是在现在,变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没有这个知识,很难涉足于一些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

这也是现在社会里,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悖论,你想涉猎公共性问题,但是他需要你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这个和19世纪左拉满足一些道德上的控诉有关系,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全球社会不断分化演变,你必须具备新的知识,比如有人批评中国和缅甸的国家关系,当然实际上中国现在变成了能源消费的大国,但是石油安全如果走马六甲海峡,就受到别人的控制,那个海峡很狭窄,但是通过缅甸,从印度洋输进阿拉伯的油气,就走陆路,这样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非常有保障,这些都需要从宏观的高度做出权衡的。

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西尔克说过,是现代是两种运动,一个是主权向民族国家集中,还有一个主权向个人集中,前者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主权,国家构建,后者说的是公平权,实际上这两个东西,在某种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的主权和国家的权利完整、强大对个人的主权、个人的公共权保护有效,比如说你在国际上,你国家的人在经商,遇到动乱了,怎么保护?如果国家强调,就可以对你的国民实施有效多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