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
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
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
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
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
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
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
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
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
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
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
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
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
——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
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
——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
单词的参考
书我当时用的是新东方的一本绿色的《乱序版》和红色的《便携版》,前期用前者,后期用后者。
当然,大家也可以多方寻求复习资料和方法。
务须记住一点:方法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3.真题的两大基础是阅读和作文。
——这也不用多说了,了解考研英语的同学都明白。
二.关于中国哲学史部分:
之前说过,选择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在于“志愿”,既然有了志愿,我觉得复习起来并不成问题。
南京大学的题目考查是比较基础性的,这点考查历年真题就能得知,所以复习的时候关键也在于扎实基础,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这对最后在试卷上呈现论述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关于教材,南大官网招生简章提供的教材都过于老旧了,一般不予采纳。
根据约定俗成,最重要的教材是两种: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哲学史》和陈来教授的《宋明理学》。
先秦诸子与宋明理学是考察重点,所以以上两本书尤为重要。
当然,仅此两本书是完全不够的,下面我尝试列举我用到的中国哲学史部分的教材,根据层级分类,代表不同教材的重要程度,越重要的教材要看的次数越多,比如这两本最重要的教材,直到考前,大约要看十遍。
第一层: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
——十分重要,反复阅读,做笔记的重点书目。
第二层:郭齐勇、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陈来《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前者与《中国哲学史》相参看,后者与《宋明理学》相参看。
《新编》的一些章节有很好的论述(比如佛教“六家七宗”、隋唐诸宗派、道教发展脉络等),需要仔细研读,《教程》是对于《宋明理学》的解读和深化,其间穿插了许多大家对于理学的理解和观点,有助于拓展思维。
第三层: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特质》一书从牟氏的学术角度推衍儒家思想的发展理路,可以作为参照;《论稿》对于魏晋玄学的论述十分精彩,虽然玄学不是重点,但承前启后,学好玄学,对于汉代学术、佛教、理学都会有前后一贯的理解;《选编》对历代思想都有涉及,其中许多细致入微的解读,比如对儒学的许多思想都有很好的论述,陈荣捷先生是治儒学(尤以朱子学)的大家,不少观点都十分允当。
这几本书不必深究,但读过之后对于复习肯定大有帮助,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哲学的志愿也大有裨益。
教材部分这么多书籍其实就够用了,如果认真准备的话绝对不少。
其次,是哲学原典部分。
既然有志于中国哲学,阅读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经典当然是必不可少,有些同学在考研之前想必就已经读过不少。
当然,既是考试,就一定有重点,对于原典,较为全面的重点可以参看郭齐勇教授主编之《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洪修平教授也有一种类似的本子,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这是带有集锦性质的,供考试之用。
当然,具体的经典也有重点:儒家部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最重要,每年都会考到,建议大家有时间通读一遍,版本依据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四书释义》也是很好的参考。
《易传》、《荀子》和理学诸家也很重要,历年都考过,当然不一定要都读过,时间也来不及,可以根据教材和真题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
道家部分:《老子》、《庄子》足矣。
建议版本可以是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以及他的《老庄新论》,陈先生过于推崇道家的观点有待商榷,不过作为复习时的参考十分有益,其中一些论述文章也十分有助于答题。
佛教部分:《心经》、《金刚经》、《坛经》建议都读,版本可以是赖永海教授主编之系列,佛教每年都会考,所以一定要留意,佛教名相也比较难于理解、翻译,需要静下心来结
合教材慢慢疏通。
原著部分大概就是这些,之所以要读原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题当中写出出处作者和名句填空这两道小题,加上翻译这道答题,所占分值很大,也是拿分点,不容小觑。
几年翻译考查了新的知识点《大学》,我因为之前通读过,所以答起来还算顺利,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
总之,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不必过于关注真题,免得被题目拘泥住视野,但也不可不关注,因为这毕竟是考试。
重点在于打好基础,尽可能的将重要的教材啃透,其他的书籍多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剩余时间读读书,不一定非要是哲学,中国文化贵在一个“通”字,经史子集不分家,我在复习期间读了不少钱穆先生的书,钱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温情与敬意”,读钱先生的书,对中国哲学可能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体认。
中国哲学史部分占了专业课总分300分的230分,超过了四分之三,在早期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复习是有很好的帮助的。
我因为复习中哲较早,所以最后冲刺阶段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留给政治和专业马哲,显得比较从容。
具体的建议就先给这么多,专业课的马哲可以不要着急,到暑假再开始不为晚,现阶段可以一门心思忙中国哲学史部分,同时英语是重中之重,且贯穿始终。
我选择考中国哲学的原因可以说百分之百出于志愿,用程子的话说,是“慨然求道之志”,所以,如果大家立志于考中哲,就要有一个大志向,不要以为学中国哲学是进入了冷僻的土地,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本,只要中国文化复兴、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哲学的前景就大有可期,这也是我们每个立志于此者之光荣责任!
复习期间,我始终用两句话砥砺自己,一句是陆象山的,很提气: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另一句是伊川程子的,告诉我们扎实好自己的脚步: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在此,我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