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孔子: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孔子的思想中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天命、礼、仁。
1. 超越层面:天命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有两个内涵:一是自然之天,二是指一个超越社会与个人的哲学范畴。
孔子又将“天命”从周代宗教信仰对象推进到人的理性认识对象,体现了人对鬼神的理性主义态度。
孔子“天命”理性主义因素的影响:一、“天命”的超越性质使中国思想始终保持或潜存着对某种高远精神的追求,不会枯竭于现实、世俗的层面。
二、理性特质又阻止了这种追求掉入宗教的藩篱,使儒学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保有非信仰理性。
2. 社会的层面:礼正名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礼的思想实质:孔子认识到的、追求的是礼的形式之内蕴涵的某种精神实质。
具体指的是礼调谐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及其属于人性的根源。
他认为“中庸”是从外在形式上确定礼的实践标准。
“仁”是从内在实质内容确定。
礼的范围: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和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在基础。
3. 心性层面:仁“仁”是从内在精神品性上裁定一个人对“礼”的践履程度,具有内在性特点。
“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得到“仁”的方法是为仁由己和推己及人。
孟子&荀子: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人禽之辩中,孟子阐述了人之为人的道德特质。
又提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则直接阐发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性善论观点。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展现出善性是因为受过教化,所以应该用礼制约束人的恶性。
由是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却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老子:思想体系道论:“道”,老子所说的“道”无形、无相……(无规定性),但没有“道”作为总法则的规定性,万物就无法产生,因为道是万物产生的前提。
人生哲学:1、反者道之动(1)对立的事物和概念互相依赖。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呈现与之相对立一面的特征。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2、贵柔守雌3、知足抱朴4、处下不争5、为腹不为目社会政治思想:1.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2.不妄为:统治者对人民应顺其自然,不强为、妄为。
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3.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名家代表人物:(1)惠施:合同异派。
重视事物的同一性,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主要思想历物十事。
(2)公孙龙:离坚白派。
重视事物的差异性,坚持认为事物及其属性是静止不变的。
9主要思想白马论、离坚白论和指物论。
离坚白: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伦理:兼爱、交相利。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天道观:天志、明鬼。
天志是墨子兼爱学说的外在保证。
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政治:尚贤、尚同、非攻。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社会生活:节用、节葬、非乐。
非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节葬。
认识论:三表法。
三表法是检验是非利害的标准。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前人经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百姓耳目见闻)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功利效果)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分期:﹝1﹞正始玄学,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何晏主要思想是无名论;王弼则为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中名教本于自然、圣人有情无累以及得意忘言。
﹝2﹞竹林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主要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声无哀乐。
﹝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欧阳建、郭象,裴頠主要思想是崇有论和自生说;欧阳建的主要思想是言尽意论;郭象主要思想是从山林到庙堂、独化论(自生、相因)、玄冥之境(即有即无的统一)、名教即自然。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所在。
有无之辩为这一论辩提供了理论基石;言意之辩为有无之辩奠定了思维方式上的依据。
玄学总的理论发展方向是一步步地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之合为一体。
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
“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
阮籍和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对名教与自然的统一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二者不可分离。
玄佛合流:魏晋时期玄学与大乘佛教般若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思潮。
早期般若学的传播先天不足,译传失真又缺乏真正理解般若学的“中观”的方法。
汉末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本无(性空)来论证发挥“一切皆空”的思想,既适应了当时民众朝不保夕、普遍关注个人生死祸福的精神需要,也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相契合之处,故与玄学合流而蔚为一代显学,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玄佛合流”思潮。
佛教般若学在玄学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众多学派,其中主要的就是所谓的“六家七宗”。
“六家”指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
后第一家本无宗分为本无和本无异二宗,故称“七宗”。
佛学性具善恶说:“一念三千”之念为“心念”,“心”为性体、理体;“三千”含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前者为净法、善法,后者为染法、恶法。
故天台宗依“一念三千”,又可引出“性具善恶”“性具净染”之说。
天台学依其“圆融三谛”的实相观,就实相说展示了“空”“假”“中”三谛,就众生说则开立为成佛的“正因”“了因”“缘因”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作为非善非恶的中道,人人都有;“了因佛性”和“圆因佛性”或善或恶,或善恶相杂,九届众生的善恶高下就是依此二佛性得到分判的;及至众生成佛,则了、缘二佛性皆归一于中道。
智者大师认为,了因、缘因二佛性中善恶兼具,且不可断,如果断了善恶,就非了因和缘因佛性了。
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理论基础是一念三千与法界互具。
性具善恶的提出,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修行成佛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禅宗南北六祖之争及背后旨趣:神秀与惠能的宗风差异,一是顿悟,一是渐修。
神秀北宗以本觉的自性清净心为依持,强调拂尘看净、息想摄心的坐禅渐修,形成了与慧能南宗依持人们当下之心而强调不假修习、顿悟见性的禅法之差异。
神秀的禅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观心论》中。
弘忍的“守土真心”,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
神秀继承了这一理论,他从“一切善恶,皆由心发”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
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
神秀认为,心有“静心”和“染心”两种差别。
若随染造恶,则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若观心修行,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
根据这一理论,神秀进而提出,观心的根本要求就是摄心守净,去恶离染。
神秀把贪嗔痴“三毒”视为种种烦恼和邪恶的根本,把六根而起的六识视为损真如体的“六贼”。
求解脱者,就是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苦。
这也是修行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神秀把观心和念佛联系在一起。
惠能南宗禅法,主要是以融摄了《楞伽》心性论的般若无所得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自心与佛性无二,众生与佛无别,强调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自心迷悟的不同。
南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是建立在般若实相学与涅盘佛性论相融合的产物——人们的当下之心的基础上的。
宋明理学致良知: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一方面指人要扩充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指良知所知实在地付诸行为中去,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鹅湖之辩:朱熹和陆九渊就心即理和性即理、无极与太极、为学之方几个观点在鹅湖寺发生的一次讨论。
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
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
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无极与太极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
3、为学之方陆九渊:先立其大;朱熹:格物穷理张载气论:1、太虚即气,气化万物。
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
“气”是“至实”又是“太虚”这种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不同的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2、气化:张载认为,气是运动变化的。
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与气的关系在于理气先后与理气动静。
1、理气先后:就本体层面而言,理与气是不可混;就其运行显现而言,理与气决不可分。
2、理气动静:“理有动静”指涵动静之理。
周敦颐所谓阳动阴静并不是指太极自身能静动,所以说“非太极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静的根据是理。
能够运动的二气与自身不动的太极好像人跨马,人(太极)没有绝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
理学的发育环境极其形成路径:发育环境:(一)佛教、道教的理论挑战(二)三教的冲突与融合(三)唐代儒学的觉醒;孟子升格运动:1、唐初-安史之乱:科举考试没有《孟子》。
韩愈尊“孔孟”,取代“孔颜”。
2、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首次列入科举。
王安石3、南宋:《孟子》上升为经,与《论语并列》。
周敦颐、张载、二程、朱陆等人的推动。
升格运动完成。
4、元文宗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封“邹国亚圣公”。
形成路径:1、超越经学2、消化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