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整理讲解

遗传学整理讲解

第一章遗传学与医学掌握:1.遗传性疾病的分类熟悉:1.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目前遗传学界普遍采用McKusick的分类方法,即将遗传病分为五大类。

a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orders)在生殖细胞发生和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差错,就会导致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畸变,表现为先天发育异常。

如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病通常不在家系中传递,但也有可传递的。

已知染色体病有300多种,染色体异常几乎占自然流产的一半,主要发生在出生前。

b 单基因病(single-gene disorders):单个基因突变所致,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亨廷顿舞蹈病,苯丙酮尿症,低磷酸盐血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按单纯的孟德尔方式遗传,通常呈现特征性的家系传递格局,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和幼儿阶段。

C 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orders):由多个基因突变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致,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脊柱裂;糖尿病,哮喘,高血压等。

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无单基因病那样明确的家系传递格局。

D 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genetic disorders):线粒体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所致,该病通常影响神经和肌肉的能量产生,在细胞衰老中起作用,以母系方式遗传。

E 体细胞遗传病(somatic cell genetic disorders):该病只在特异的体细胞中发生。

体细胞遗传病的一个范例是肿瘤,其恶性表型的发展通常是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第三章人类基因组学(了解)基因(gene):DNA的功能片段。

它是一种化学分子,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传递支配生命活动的指令。

基因组(genome):有机体全部DNA序列。

它是基因和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和。

基因组学(genomics):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以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在基因组水平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大量非基因DNA序列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第四章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掌握:1. 染色体的结构。

2.染色体的分组。

3.染色体的分类、命名和书写原则。

4.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5.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国际命名体制。

6.常染色体病主要临床症状及核型。

7.Lyon假设、性染色质和性染色体病主要临床症状及核型。

熟悉:1. 细胞遗传学研究和细胞的来源(检验专业掌握)2.染色体分析的显带技术及其他的技术应用(检验专业掌握)3.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

4.两性畸形1.染色体结构:着丝粒(Cen),端粒(Te),长臂(q),短臂(q)主缢痕:位于两臂之间,染色体在此处凹陷,称主缢痕(着丝粒)。

此处属于结构异染色质,转录不活跃。

次缢痕:是主缢痕外染色体上的第二个凹陷,染色较浅,因为它的大小和位置是恒定的,因此和主缢痕一样,次缢痕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次缢痕两端有异染色质。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不含基因,是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构成。

端粒DNA是由简单大量重复序列(TTAGGG)n,端粒蛋白可使端粒免受酶或化学试剂降解,对染色体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防止与其它染色体结合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或者自体结合形成环状染色体。

目前认为端粒与衰老和肿瘤发生有关。

随体: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次缢痕末端由一条染色质丝连着一小段染色体称为随体。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短臂一端,短臂和长臂明显有差异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极短,着丝粒位置几乎近于短臂之末端区域。

(有随体)2.染色体的分组:将一个体细胞的全套染色体根据相对恒定形态特征,依次分组排列形成的图象称为核型(karyotype),对其分析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染色体分组指标: 相对长度,臂比率,着丝粒指数,有无随体A组:大型中着丝粒型染色体1,2,3号染色体B组:大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4,5 (B组短臂较C组更短)C组:中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6,7,8,9,,10,11,12,X(X染色体与7,8号相似)D组:中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13,14,15 (有随体)E组:中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6,17,18 (比C组染色体小)F组: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19,20G组:小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21,22,Y(21,22有随体,Y无随体了,长臂两末端比较靠拢3.染色体显带技术:Q带:应用荧光染料氮芥喹吖因处理染色体,在荧光镜下黄光亮暗带形,AT-DNA亮带;GC-DNA 暗带。

对Y染色体的长臂远侧显示亮的荧光。

缺点:条纹带界限不清,很快消失无法长久保存,只能以照片保存下来。

G带:采用胰酶处理,可在普通光镜下区分明带和暗带,染色体两臂末端为浅带,可长时间保存(最常用,最可靠)。

缺点: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

R带:经高温处理,与G显带相反,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C带:经强碱溶液处理,对高度重复的DNA和结构异染色质区域(着丝粒和着丝粒周围区域)染色。

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

(着丝粒区异染色质法)4.染色体的分类、命名和书写原则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 ISCN),以染色体上的某些明显而稳定的标志将染色体臂分成区(region),区再分成带(band)。

界标(landmark) :染色体上一些具有显著形态特征的结构,包括端粒、着丝粒和明显的带。

区(region) :位于相邻两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域。

带(band) :显带处理后染色体呈深浅或明暗的部分,是连续的,无非显带区。

书写方式: 染色体号数、臂的符号、区号、带号、亚带号、亚亚带号.例如:2p135.染色体畸变的类型1、数目畸变(1)整倍体(euploi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2n),称为二倍体,配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条(n),称为单倍体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n为基数成倍的增加,则称为整倍体。

多倍体一般不能存活,多倍体细胞多见于肿瘤细胞或流产儿细胞。

Eg. 三倍体:常见病因为双受精;四倍体:常见病因—核内复制,核内有丝分裂(2)非整倍体(aneuploid):①超二倍体(2n+x):指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个或数个。

如47,XX,+21 (21三体);47,XXY②亚二倍体(2n-x):指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个或数个。

如45,XY,-21 (21单体);45,X0③假二倍体(2n+1-1):指某对染色体减少一个,同时另一对染色体又增加一个,染色体的总数不变,称为假二倍体。

如46,XY,-18,+21非整倍体产生原因:染色体不分离i第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正常受精后,1/2形成超二倍体(2n +1),1/2形成亚二倍体(2n-1)。

ii第二次减数分裂不分离:正常受精后,1/2为二倍体,1/4形成超二倍体(2n+1),1/4形成亚二倍体(2n-1)。

iii 有丝分裂不分离:产生由两种细胞系或三种细胞系组成的嵌合体染色体丢失(loss)或后期延迟(3)嵌合体(mosaic/chimera):一个个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的细胞系。

产生原因:在受精卵的卵裂过程中及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现象,使一个胚胎的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的数目畸变,形成一个个体具有几种不同核型的细胞系。

如45,X/46,XX/47,XXX。

2、结构畸变(1)缺失( deletion,del ) :指染色体臂的部分丢失。

末端缺失46,XX,del(1)(q21);46,XX,del(1)(pter→q21:) 中间缺失46,XX,del(1)(q21q31);46,XX,del(1)(pter→q21::q31→qter)(2)重复( duplication,dup ):指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断裂后,其断片连接到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部位,结果造成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部分基因重复了,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相应缺失了。

(3)倒位( inversion,inv ):染色体发生两处断裂后,中间的断片倒转180℃后又重新连。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倒位部分不包括着丝粒而仅限于一臂之内。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指倒位部分包括着丝粒。

(4)易位( translocation,t ):指染色体的节段位置发生改变,即一条染色体断裂后其片段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另一处或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去。

①非相互易位②相互易位(狭义):指两条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

即两条染色体都发生断裂,相互交换断片后又重新接合,形成两条新的易位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是一种涉及两条近端着丝粒的易位类型,其断裂发生在着丝粒部位或着丝粒附近,整个染色体臂发生了相互易位,二个长臂在着丝粒处接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由长臂构成的衍生染色体;两个短臂则构成一个小染色体,小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逐步丢失。

(涉及13,14,15,21,22号染色体易位就要想到rob)(5)环形染色体( ring chromosome,r ):由于断裂发生在染色体两个臂的远端,随后这两臂的断裂端彼此粘着形成环形结构。

(6)等臂染色体( isochromosome,i ):着丝粒发生横裂,形成两条只具有长臂或只具有短臂的染色体。

6.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国际命名(ISCN ): (1) 常用符号和缩写术语(2) 非显带染色体畸变核型书写规则: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类型及畸变,常染色体畸变(3) 显带染色体畸变核型的书写规则(繁式,简式)练习1、男性,46条染色体,在2号染色体短臂的2区1带和长臂3区1带之间发现臂间倒位。

2、男性,46条染色体,在2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1带和5号染色体长臂的3区1带处发生断裂,且断裂处以远的节段在两条染色体间进行了交换。

3、46,XX,del(3)(q21q31)4、46,XY,inv(1)(p22p34)5、45,XX,-14,-21,+t(14;21)(14qter14p11::21q1121qter)——45号染色体,少14号,21号染色体,多了由14,21号染色体长臂组成的新易位染色体7.常染色体病主要临床症状及核型(1)、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a 主要症状:特殊面容:鼻梁低,眼斜视,外眼角,上翘,内眦赘皮,耳小,低位,口常开,流口水,智力障碍,50%有先天性心脏畸形,通贯手(猿线),草鞋脚。

b 核型:单纯型(游离型)47,XX (XY), + 21 约占92.5% 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主要第一次减数不分离)易位型46,XY, - D, + t (DqGq) 约占5% ,增加的一条21号染色体不独立存在,而是与D/G组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易位,染色体总数为46,其中一条是易位染色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