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基处理-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案

软基处理-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案

软基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范围及地质情况本合同段软基主要分布在K49+360~K49+470和K49+580~K49+680两段,K49+360~K49+470地表分布着层厚0.4m的耕植土,淤泥层厚4.6~6.6m,层顶埋深0~0.4m。

下部为硬塑状的亚粘土或亚砂土。

K49+580~K49+680段地表分布层厚约7.8m的软土,层顶出露地表,下部为亚粘土。

1.2、处理方法针对该段软土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具体要求,对K49+360~K49+406、K49+434~K49+470 、K49+580~K49+613、K49+639~K49+680段路基采用袋装砂井+砂垫层+超载(或等载)预压处理措施;设计桩径7cm,桩距1.5m,等边三角形布置。

该部分已在设计变更前上报了施工方案,故此处不再重述。

经设计变更,在软基K49+406~K49+434、K49+613~K49+639段采用预应力管桩+碎石垫层处理措施。

预应力管桩采用A型管桩,桩距2.0~3.0m,呈长(正)方形布置。

1.3、主要工程数量碎石垫层厚度0.5m,管桩处理深度为8m~12m,总共524根,总长5104m。

2、施工部署2.1、施工队伍安排碎石垫层由路基施工二队施工,管桩安排一个专业班组进行施工。

2.2、主要机械设备2.3、主要测量、试验、质检、监测仪器设备拟配备的材料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2.4、施工便道通过与当地村民协商,利用现有机耕道路基内的施工便道,各种施工机具与材料即可到达施工地点。

2.5、施工进度安排本分项工程施工工期为35天。

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如下:施工准备:2007年11月11日~2007年11月15日碎石垫层:2007年11月16日~2007年11月20日预应力管桩:2007年11月21日~2007年11月30日3、施工方案预应力管桩到专业厂家购买,采用管桩机锤击法施工。

先填筑整平层土方,再施工预应力管桩及桩帽,然后采用机械分堆摊铺法施工碎石垫层,最后在铺设土工材料后进行路基填筑。

总体施工顺序为:地表处理、填筑整平层→管桩及桩帽施工→填筑碎石垫层→铺设土工合成材料→路基填筑→修整路基4、施工方法4.1、地表处理:整平层施工因该两段软基内均有一道涵道或通道,整平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其顶标高,以确保碎石垫层顶面标高不得高于涵底标高。

4.1.1、一般地基(无地表水地基)表面处理(1)清除杂草、种植土;(2)开挖路基两侧纵向边沟,填平低洼的地表,并整平压实,横坡2~3%。

4.1.2、水稻田地基处理(1)在路基两边征地线内开挖1米×1米的水沟,排除地表积水,必要时开挖纵、横向排水沟将低处积水排干。

(2)用推土机清除表面杂草及种植土等,弃之于路基以外指定的弃土场。

(3)开始填筑整平层,整平层首层松铺厚度≤50 cm,压实度85%,以后各层不大于30cm,整平层总厚度不大于100cm,压实度要求90%以上,横坡2~3%。

4.1.3、鱼塘地表处理:(1)修筑鱼塘围堰,围堰的材料可用编织袋装土砌筑,(两侧用编织袋装土砌筑,中间用不透水的粘土夯实。

(2)围堰完成后,将塘水抽干,测量塘底标高后,可即挖除表层淤泥,同时填筑50~100cm的整平层。

(3)填筑鱼塘整平层,首层土厚度≤50cm,压实度不小于85%,第二层以后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cm,压实度不小于90%,横坡2~3%。

4.2、预应力管桩施工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流程4.2.1、管桩材质要求(1)为保证质量,由具有质量认证的专业生产厂家根据设计图的要求统一生产。

桩身采用预应力混凝土A型管桩,桩径30cm,壁厚7cm,管桩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80。

(2)出厂时应有外形尺寸、物理力学等方面的检验单及合格证书。

(3)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94)的规定:①表面应平整、密实,制作允许偏差符合下表的规定。

预制桩制作允许偏差②预制桩外观质量应平整、密实,不应有裂纹、蜂窝、孔洞、折断和过大缺棱掉角、露主筋等缺陷。

(4)管桩到场后核对是否与设计图及合同书相符,并检查在运输过程有无损坏、断裂,如有损坏或断裂,则应在桩身标明“废品”字样,禁止使用。

(5)场前做好场地平整,规划好堆放地点及交通便道,并应按桩的型号、规格分别堆放,以保证起吊、运输方便;遇雨季应在四周作好排水沟。

管桩的存放一般需设计两个支点,其吊点需符合位置要求。

管桩堆存需要使用软垫(木垫)。

管桩起吊运输中应免受振动、冲撞。

4.2.2、打试桩4.2.2.1、配桩:根据设计桩长确定合理的。

4.2.2.2、试桩位置选择(1)尽量靠近涵洞,同时利用设计桩位;(2)地质情况有代表性;③方便做静载试验,有场地堆放加载重物,吊车作业方便。

4.2.2.3、试桩施打(1)施打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场地应坚实平整、不积水;B、补充静力触探孔,孔位选择在与各桩中心等距处,1000m2补充一个探孔。

C、熟悉地质资料、桩基设计资料、设备的技术资料、试桩资料。

(2)施打试桩4.2.2.4、收锤标准根据业主下发的《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试桩总结会议纪要》(肇庆市广贺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第八十七期),采用设计桩长及收锤贯入度的“双控”标准原则进行现场施工控制。

当管桩施打到设计桩长后,根据地质报告,持力层为亚粘土,以过渡区、加密区最后1m不小于20锤、加密区的再加击5锤作为收锤标准。

如当按设计桩长施工到位时最后的收锤标准不能满足要求,应继续往下施打直至符合上述收锤标准为止。

如当施工桩长未达到设计桩长但相差在1m以内时,而最后1m锤击数可达到上述控制标准时,仍按设计桩长进行施工;如施工桩长未达到设计桩长但相差在1m以上或发生锤击数陡增的特殊情况,另行组织试桩重新确定控制参数。

以上收锤标准应由有业主、监理、施工及设计四方单位代表参加的现场会议确定,并形成现场会议纪要。

4.2.3、沉桩4.2.3.1、测量定位、桩机就位根据设计桩位,将管桩平面位置放样到现场,将桩机移至桩位,检查桩机垂直度;4.2.3.2、管桩就位根据预设的管桩施打深度,确定合理配桩的各截桩长,第一截桩的桩底必须烧焊上符合规范要求规格的桩尖,管桩就位前在桩身上每一米做个记号,用打桩机自身的卷扬机吊起管桩,同时检查桩身的竖直度及桩位偏差。

吊起管桩时,采用二吊点,先将二点同时吊起至一定高度(约为一半桩长加50cm),然后放松管桩下端吊点(起吊前系好一根溜绳),并用人力手拉下端溜绳,使管桩竖立,将管桩插入土层中。

在松软土中插桩时,桩位容易向前走到,应向后一些插入。

在群桩中,先打的桩已将土挤密,继续插桩时,桩位应略移向先沉好的桩。

插好桩后,应立即将桩头用锤压住,检查锤、桩帽和桩的中心是否一致,如有应及时纠正。

并检查桩位有无移动及桩的垂直度或倾斜度是否符合以下规定:①测量定位的桩位不得超过2cm;②插桩的倾斜度不得超过1/400;③插群桩时,允许有向内的偏差,但不得有向外的偏差。

4.2.3.3、施打沉桩土质松软时,为防止下沉量过大,先不解开吊桩的钢丝绳,待安好锤后再逐渐放长吊锤和吊桩的钢丝绳,使桩缓慢地沉入土中,以保安全。

第一节桩入土3m时,应停锤复查桩架的垂直度,如有应校正后方可继续施打。

落锤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当入土深度超过桩长的三分之二时落距可以提高,但落距不宜大于2.5m。

一般开锤后,应控制柴油锤的供油量,减少锤击能量。

以后视桩的入土情况,逐渐加大冲击动能,直至桩的入土深度和贯入度都符合要求为止。

沉桩过程中,若遇到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沉桩,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若桩的入土深度和贯入度都符合设计要求有困难时,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处理:①设计桩尖标高处为一般粘性土层时,由于沉桩贯入度变化不大,难以利用贯入度的变化来判断桩尖是否进入设计土层,以标高控制,沉桩后的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10cm。

②设计桩尖标高处为硬塑状态粘土时,沉桩贯入度与一般粘性土有明显不同。

当桩尖已达到设计标高、贯入度较大不能满足控制贯入度时,应继续锤击,使其贯入度接近控制贯入度,以保证桩尖能进入硬土层。

但继续下沉的深度一般不超过1m。

当桩尖距设计标高较大而贯入度较小,且沉桩困难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作为校核。

③设计桩尖标高处为中密或密实砂土层、老粘性土层以及风化岩层时,因硬层起伏不一,施工中无法用标高单独控制,则应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作为校核。

当贯入度已达到控制贯入度,而桩尖标高未达到设计标高时,应继续锤击100mm左右(或锤击30~50击),其平均贯入度不应大于控制贯入度,如无异常变化即可收锤,桩顶距设计标高不宜超过1~2m。

④沉桩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及时会同监理、业主、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沉桩过程中应有专人记录每沉入一米的锤击数,最后三个10击的贯入度均需准确无误的记录,经监理工程师签名后方可作为有效的施工记录。

4.2.3.4、管桩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施工顺序:预应力桩基施工时随着入桩段数的增多,各层地质构造土体密度随之增高。

土体与桩身表面间的摩擦阻力也相应增大。

为使各桩的施工的阻力基本接近,打桩施工顺序应先里后外,由中心逐渐往外侧对称施工。

不能从两侧往中间进行(即所谓打关门桩),这样地基土在入桩挤密过程中,土体可自由向外扩张,即可避免地基土上溢使地表升高,又不致因土的挤压而造成部分桩身倾斜,保证了群桩的工作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

②桩尖:桩尖的规格必须符合预应力管桩施工规范规定的规格。

烧焊时必须满焊,并预留相应的冷却时间。

③锤击:锤击时宜“重锤低击”。

锤重、落距低可以延长锤击接触时间,从而降低锤的冲击应力,避免破坏桩头,而且比轻锤高速冲击效率高。

打桩时必须设置桩头垫层和上锤垫层。

桩头垫层采用有弹性的麻袋、三夹板或纸板,压缩厚度为15cm;桩帽内的上锤垫层采用平整的硬木,厚度20cm。

在锤击过程中须及时修理锤垫更换桩垫,避免桩头引起过高的压应力。

桩帽要夹着垫层,减少锤击时产生振动,使锤击力能均匀地分布在桩头上。

桩帽不应紧密固定在桩头上,以免引起弯矩和扭矩的传递。

不得采用大能量的锤击施工,特别是桩尖进入硬层,贯入度变小,容易引起桩头和桩身的损伤。

对于预应力管桩,锤击应力不得大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75%。

锤击时要注意桩的疲劳,当锤击次数越多,锤击频率越高,桩的强度降低越大,损伤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于预应力管桩总锤击次数不应大于2000次,最后10m不大于800次。

当桩穿过软土层后突然进入硬土层,或穿过硬土层后突然进入软土层,沉桩应力会发生变化,前者会产生大的压应力(岩石更甚),后者产生拉应力。

须注意观察、严格操作,否则就会打坏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