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科学上册课程纲要

二年级科学上册课程纲要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年级科学(上)




●设计者: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材来源: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适用年级:二年级
●课时:19
【背景】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是,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还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没有科学的思考习惯,不具备科学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学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研究的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这本教科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探究技能的培养。

教材表达方式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材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进行整体构建。

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从二年级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德育教育”为辅线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课程目标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的生活用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并了解其特征。

2.认识自己周边的动植物,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资源。

3.感受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了解太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说出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

4.了解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会观察月相,知道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一些浅显的科学探究活动。

2.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并能根据猜想,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对别人研究的结论能提出质疑。

5.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三)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物质的外在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当前许多材料是随科技进步逐步改进后的产物,给人类的生活、发展带来了便利。

2了解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初步形成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3.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认识到废旧材料可以回收、重复利用,这样做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4.体会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内容】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青岛出版社的《科学》二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本册教材共分5个专题,依次是:常见的材料、太阳和月亮、植物与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常用工具。

第一专题:常见的材料(1--4)课,以石头、布料、塑料、金属
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
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 ,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第二专题:太阳和月亮(5--8)课,以“太阳和月亮、春夏秋冬"
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
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
手。

第三专题:植物与环境(9--11)课,以“以各种植物"为线索,通过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层层展开,逐步推
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
解、认识阳光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第四专题: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11--14)课,以“学生对身边事
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了解动植物为
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资基础,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
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第五专题:常用工具(15--16)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
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
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
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
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
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
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
1.基础型课程(预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等)
本课型共十四课时,包括四大专题:常见的材料,太阳和月亮,植物与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钻研科学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2)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4)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用实验验证猜想,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5)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

(6)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和习惯。

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2.拓展型课程(复习课、活动课、实践课等)
(1)本课型有一个专题:常用工具。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积极准备好实践课需要的常用工具,让学生了解其各个工的具功能特征,明确其主要用途,并对学生进行工具使用的培训,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

(2)在实践中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常用工具的外部形态特征,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组装、维修。

(3)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同学交流合作
解决问题。

【课程评价】
1.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评价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内容包括:(1)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占60%)(2)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占30%)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 10%)
2.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包括对课题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评价;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对科技作品的设计及活动展示的评价。

这一评价是在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用设计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活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是总结性评价。

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对学生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

通过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测,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需条件:
1.教师:科学相关教师
2.设备:科学实验室、器材室以及电教设备
3.制度:学校相关管理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