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激增公司利润,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以及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象有着迫切的需要以及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也没有到位的落实。
整体上,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发达,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盈余管理方面,特别是非经常性损益方面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下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的整体情况,探索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情况,将有利于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
本文对非经常损益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上市公司的相关指标,具体分析非经常损益盈余管理的信息披露,进而发现非经常盈余管理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近些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过一定的研究。
魏明海(2000)最早就非经常性损益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提出。
蒋义宏、王丽琨等(2003)将亏损上市公司分为首亏组与扭亏组,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将其他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同一会计年度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进行比较。
薛新惠(2003)运用对比分析和统计检验等实证方法考察了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
张嵘(2003)和周勤业、周长青等(2005)分别运用2002年和2003年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资料对沪深两市公司财务业绩进行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行为。
吴溪(2006)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特别处理ST公司的申请摘帽制度化之前,申请摘帽公司在申请摘帽的业绩中普遍确认了重大非经常性利得;当摘帽标准明确限制了非经常性利得的幅度后,申请摘帽公司在申请摘帽业绩中确认的非经常性利得显著降低,这进一步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证据。
国外资本市场相对于国内而言,在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上要成熟多了。
197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30号意见书中将非常项目定义为相对于经常项目而言的一些非正常或非经常的交易或事项。
Barnea et a1.(1976)研究得出存在公司管理层利用非经常项目平滑公司报告期利润的行为的结论。
Craig and Walsh(1989)实证证明了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非经常项目和报告期的利润存在相关关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大部分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有运用非经常项目平滑利润的行为。
基于对1960年到1966年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进行的研究,表明非经常项目和盈余管理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他们证实非经常项目会被管理层用来完成某个预定的盈利目标。
研究发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3月增加的要求公司公开披露非GAAP盈余的规定不但减少了公司使用非GAAP披露以增强表现感觉,而且减少了公司使用非GAAP盈余传达永久盈余的意愿。
英国用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项目进行利润平滑的影响,发现平滑的动机和非经常项目呈正相关关系。
在香港研究表明管理者披露正的非经常和例外项目以迎合税前利润的市场预期。
然而对新加坡上市公司研究的情形却与此相反,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证据证明存在通过非常项目进行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这可能是由于新加坡具有一个公平有效的资本市场,而且公司认为没有动机通过非常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显然,国内对非经常性损益和盈余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一是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项目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没有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型。
二是由于时间所限,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项目不能进行时间序列的研究。
3.参考文献[1]陆建桥.中国亏本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威廉R.斯科特(William Scott).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6]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6).[7]张嵘.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状况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7).[8]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3(12).[9]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1).[10]傅太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5(4) .[11]钟辉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 .财会通讯,2005(7) .[12]李爽,吴溪.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自然轮换状态与强制轮换政策的初步影响[J].会计研究,2006(1).[13]刘晓静,王富炜.对“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披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06(4).[14]邵毅平,谢芝丽.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J]. 财会实务,2009(4).[15]陈敏.“非经常性损益”观念的转变[J]. 会计之友,2009(7).[16]刘晓娜.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案例[J]. 法学之窗,2010(4).[17]牟海霞.上市公司非经常项目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0.[18]薛新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3.[19]原秀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5.[20]Barnea et a1,J.Ronen and S.Sadan.Classificatory Smoothing of Income with Extraordinary Ite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76(51).[21]Shipper,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Horizons ,1989(12).[22]Craig,R. and P.Walsh.Adjustments for Extraordinary Items in Smoothing Reported Profits of Listed AustrMian Compani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Joum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 counting,1989(16) .[23]Craig .R and P .Walsh.Adjustments for Extraordinary Items in Smoothing Reported Profits of Listed AustrMian Compani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Joum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89(16).[24]Heal,P.M.and Wahlen, J.M. A Review of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 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2).[25]Eattie,V.Brown,D.Ewers,B.John,S.Manson,D.Thomas and M.Turner.Extraordinary Items and Income Smoothing:A Positive Accounting Approach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 Approach,1994(2).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非经常损益的界定1.1.1 国内对非经常损益的界定1.1.2 国外对非经常损益的界定1.2 盈余管理的界定1.3 研究背景2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现状分析2.1 动机分析2.1.1 首发动机2.1.2 配股动机2.1.3 契约动机2.1.4 避税动机2.1.5 政治成本动机2.2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现状3 浙江省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3.1 样本来源和选取3.2 研究假设3.3 实证研究4 浙江省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4.2 相关启示和建议4.3 研究的局限性4.4 进一步的展望5 总结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调研方案:本项目的研究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需要较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时政资料。
因此,我觉得要加强这方面的文献阅读,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和EBSCO等查找相关的资料、获取有效数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
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索、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束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