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抗风设计

结构抗风设计

6.2 风荷载计算风压随风速、风向的紊乱变化而不断地改变。

从风速记录来看,各次记录值是不重现的,每次出现的波形是随机的,风力可看作为各态历经的平稳随机过程输入。

在风的顺风向风速曲线(见图6-2所示的风速记录)中,包括两部分:三、时距取值计算基本风压的风速,称为标准风速。

关于风速的标准值,各个国家规定的时距不尽相同,我国现行的荷载规范规定为: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5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v(m/s)。

由于大气边界层的风速随高度及地面粗糙度变化,所以我国规范统一选10m高处空旷平坦地面作为标准,至于不同高度和不同地貌的影响,则通过其他系数的调整来修正。

时距太短,则易突出风速时距曲线中峰值的影响,把脉动风的成分包括在平均风中;时距太长,则把候风带的变化也包括进来,这将使风速的变化转为平滑,不能反映强风作用的影响。

根据大量风速实测记录的统计分析,10min到1h时距内,平均风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稳定值。

平均风速的数值与统计时时距的取值有很大关系。

我国规范规定以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取值标准。

首先是考虑到一般建筑物质量比较大,且有阻尼,风压对建筑物产生最大动力影响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不能取较短时距甚至极大风速作为标准。

其次,一般建筑物总有一定的侧向长度,最大瞬时风速不可能同时作用于全部长度上,由此也可见采用瞬时风速是不合理的。

而10min平均风速基本上是稳定值,且不受时间稍微移动的影响。

若实际结构设计时所取的重现期与50年不同,则基本风压就要修正。

以往规范将基本风压的重现期定为30年,2001新规范改为50年,这样,在标准上与国外大部分国家取得一致。

经修改后,各地的基本风压值总体上提高了10%,但有些地区则是根据新的风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重新确定的。

为了能适应不同的设计条件,风荷载也可采用与基本风压不同的重现期,规范给出了全国各台站重现期为10年、50年和100年的风压值,其他重现期R的相应值可按下式确定:(6-6))110ln /)(ln (1010010−−+=R x x x x R对于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以及自重较轻的钢木主体结构,其基本风压值可由各结构设计规范,根据结构的自身特点,考虑适当提高其重现期。

对于围护结构,其重要性比主体结构要低,故可仍取50年。

五、地貌的规定地表愈粗糙,能量消耗也愈厉害,因而平均风速也就愈低。

由于地表的不同,影响着风速的取值,因此有必要为平均风速或风压规定一个共同的标准。

目前风速仪大都安装在气象台,它一般离开城市中心一段距离,且一般周围空旷平坦地区居多,因而规范规定标准风速或风压是针对一般空旷平坦地面的,海洋或城市中心等不同地貌除了实测统计外,也可通过空旷地区的值换算求得。

式中v h 为风速仪在高度处h 的风速;z 0为风速等于零的高度,其与地面的粗糙度有关,z 0一般略大于地面有效障碍物高度的1/10。

由于气象台常处于空旷地区,z 0较小,有文献建议取0.03米。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指风速仪高度是指其感应部分的有效高度,如周围有高大树木等障碍物,则有效高度应为风速仪实际高度减去周围障碍物的高度。

虽然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地貌,地面粗糙度z 0是一变值,但实用上常取为常数。

七、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平均风速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常称为平均风速梯度,也称为风剖面,它是风的重要特性之一。

由于地表摩擦的结果,使接近地表的风速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减小而降低。

只有离地300~500米以上的地方,风才不受地表的影响,能够在气压梯度的作用下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所谓梯度风速,出现这种速度的高度叫梯度风高度。

梯度风高度以下的近地面层也称为摩擦层。

地面粗糙度不同,近地面层风速变化的快慢也不同。

开阔场地的风速比在城市中心更快地达到梯度风速,对于同一高度处的风速,在城市中心处远较开阔场地为小。

为了求出任意地貌下的风压,必须求得该地区10米高处的风压,该值可根据该地区风的实测资料,按概率统计方法求得。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除了空旷地区设置气象台站,并有较多的风测资料外,其它地貌下风的实测资料甚少,因而一般只能通过该地区附近的气象台站的风速资料换算求得。

设基本风压换算系数为,即,因为梯度风高度以上的风速不受地貌影响,因而可根据梯度风高度来确定。

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议取0.16,梯度风高度取350米。

设其它地貌地区的梯度风高度为,因为在同一大气环流下,不同地区上空,在其梯度风高度处的风速(风压)应相同,按(6-11)、(6-12)两式得:a w a w 00w µ000w w w a ⋅=µ0w µαT H关于山区风荷载考虑地形影响的问题,较可靠的方法是直接在建设场地进行与临近气象站的风速对比观测。

国外的规范对山区风荷载的规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规定建筑物地面的起算点,建筑物上的风荷载直接按规定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计算;另一种是按地形条件,对风荷载给出地形系数,或对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给出修正系数。

我国新规范采用后一种形式,并参考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相应规范,以及欧洲钢结构协会ECCS的规定(房屋与结构的风效应计算建议),对山峰和山坡上的建筑物,给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修正系数。

八、风载体型系数不同的建筑物体型,在同样的风速条件下,平均风压在建筑物上的分布是不同的。

图6-5、6-6表示长方形体型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系数,从中可以看到:图6-5 模型上的表面风压分布(风洞试验)图6-6 建筑物表面风压分布(现场实测)(1)在正风面风力作用下,迎风面一般均受正压力。

此正压力在迎风面的中间偏上为最大,两边及底部最小。

(2)建筑物的背风面全部承受负压力(吸力),一般两边略大、中间小,整个背面的负压力分布比较均匀。

(3)当风平行于建筑物侧面时,两侧一般也承受吸力,一般近侧大,远侧小。

分布也极不均匀,前后差别较大。

(4)由于风向风速的随机性,因而迎风面正压、背风面负压以及两侧负压也是随机变化的。

风压除了与建筑物体型直接有关外,它还与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有关,一些资料指出,随着高宽比的增大,也增大。

各种体型的体型系数见荷载规范,其中迎风面的体型系数常为0.8,背风面的体型系数常为-0.5。

应注意到,风荷载体型系数表示了风荷载在建筑物上的分布,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有关,并非空气的动力作用。

对于外型较复杂的特殊建筑物必要时应进行风洞模型试验s µsµ九、风振系数在随机脉动风压作用下,结构产生随机振动。

结构除了顺风向风振响应外,还有横风向风振响应。

对于非圆截面,顺风向风振响应占主要地位。

我国荷载规范规定: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大于0.25s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1各种高耸结构,如塔架、桅杆、烟囱等,以及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对于单层和多层结构,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t P y K y C y M =++&&&(6-21)式中:----为质量矩阵----为阻尼矩阵----为水平风力列向量][M ][C )}({t P对于高层和高耸结构,沿高度每隔一定高度就有一层楼板或其它加劲构件,计算时通常假定其在平面刚度为无限大。

通常结构设计都尽可能使结构的刚度中心、重心和风合力作用点重合,以避免结构发生扭转。

这样结构在同一楼板或其它加劲构件高度处的水平位移是相同的。

考虑到上下楼板或其它加劲构件间的间距比楼房的总高要小得多,故可进一步假定结构在同一高度处的水平位移是相同的。

这样,对高层、高耸结构可化为连续化杆件处理,属无限自由度体系。

当然,也可以将质量集中在楼层处,看成多自由度结构体系。

由于无限自由度体系方程具有一般性质,又具有简洁的形式,能明确反映各项因素的影响,又便于制成表格,故现从无限自由度体系简单说明风振系数的推导过程。

对于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表达可由两种形式,其一为平均风压加上由脉动风引起导致结构风振的等效风压;另一种为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

由于在结构的风振计算中,一般往往是第一振型起主要作用,因而我国与大多数国家相同,采用后一种表达方式,即采用风振系数,即z β0w w z s z k µµβ=(6-32)式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k w z β它综合考虑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其中包括风速随时间、空间的变异性和结构的阻尼特性等因素。

对于结构迎风面宽度远小于其高度的情况(如高耸结构等),若外型、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影响系数可按表6-10确定。

对于高耸构筑物的截面沿高度有变化的,应注意如下问题:对于结构进深尺寸比较均匀的构筑物,即使迎风面宽度沿高度有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与按等截面计算的结果十分接近,故对这种情况仍可用公式(6-34)计算风振系数;对于进深尺寸和宽度沿高度按线性或近似线性变化,而重量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的构筑物,例如截面为正方形或三角形的高耸塔架及圆形截面的烟囱,计算结果表明,必须考虑外形的影响。

此时,除在公式(5-34)中按变截面取结构的振型系数外,上表中的脉动影响系数应再乘以修正系数和。

应为构筑物迎风面在z 高度处的宽度B Z 与底部宽度B 0的比值;可按表6-11确定。

νBθv θB θv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