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专题突破练(A卷)一、选择题1.图中的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①②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③中的液体减少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下丘脑D.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内液减少,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D正确。
2.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部分)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代表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B.若A代表人体记忆B细胞,a代表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抗体的形成C.若A代表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a代表失水过多,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D.若A代表玉米螟虫种群,a代表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降低答案 A解析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为: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代表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A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若A代表人体记忆B细胞,a代表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抗体的形成,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若A代表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a代表失水过多,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C正确;诱捕雄虫可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若A代表玉米螟虫种群,a代表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3.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答案 C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B错误;根据流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C正确;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4.(2018·红桥区一模)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储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被动运输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减少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 B解析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错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抑制胰岛素释放,C正确;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5.寒冬中某健康人在28 ℃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分钟即进入零下5 ℃的环境中工作。
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B.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C.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D.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答案 A解析饭后血糖含量升高,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A正确;人体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变化不大,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C错误;进入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加,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多于Q点,D错误。
6.如图为人体内某种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
符合该模型的是( )A.若物质A是抗利尿激素,则细胞B是垂体细胞B.若物质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细胞B是甲状腺细胞C.若物质A是神经递质,则并非经血液循环运送到细胞B传出神经元D.若物质A是促性腺激素,则细胞B是卵巢或睾丸细胞答案 C解析若物质A是抗利尿激素,其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A错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神经递质不经过血液循环运输,而是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经扩散作用到达下一神经元或组织细胞,C正确;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D错误。
7.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答案 D解析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储存,A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而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并依题意可知,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8.(2018·烟台期末)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D.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浓度下维持相对稳定答案 B解析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B错误;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浓度下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9.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久置的霍乱病原菌已经失去了抗原性B.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C.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是仅有少部分鸡存活D.第一次注射时,鸡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只能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答案 B解析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结果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一次注射的久置的霍乱病原菌仍然具有抗原性,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
第一次注射时鸡全部存活的原因是久置的病原菌毒性减弱或失去毒性,A、D错误;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记忆细胞,致使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鸡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B正确;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由于存活的鸡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鸡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结果大部分鸡都能存活,C错误。
10.2018年1月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答案 B解析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同时记忆T细胞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A正确;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 细胞,还应该做相应的对照实验,D正确。
二、非选择题11.5%葡萄糖的渗透压与血浆基本相同,有利于体内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
医疗上常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来缓解一些不能正常进食的人自身脂肪的大量消耗。
已知酮体是脂肪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酮体的浓度影响内环境稳态。
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不能正常进食的人往往容易出现组织水肿,主要与血浆中的__________含量减少有关。
(2)注射5%葡萄糖血糖会升高,在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作用下,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该激素作用后对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有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3)当不能正常进食的人代谢出现紊乱时,血浆和尿液中均有一定量的酮体,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和Cl-蛋白质(2)胰岛素抑制(3)葡萄糖供应不足,脂肪被大量氧化分解生成酮体解析(1)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不能正常进食的人血浆蛋白减少,组织液的吸水力相对增大,所以容易出现组织水肿。
(2)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