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脏无他病,里和也。

卫气不和表病也。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

藏;里也。

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

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

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

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

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

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

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
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

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

《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

”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稀热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之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病人脏无他病,是指饮食、二便、睡眠都正常,无内证可述,说明里气和。

文中又没有提到太阳病或脉浮、恶风寒等表证,说明也不是太阳中风。

病人只是出现时而发热、汗出的症状,而且缠绵不愈,吃了一些药也不见效。

这也是卫气不和,荣卫失调的表现。

荣卫分别为阴阳之属,阴不制阳,则卫阳亢盛而发热;阳不护阴,则荣阴外越而汗出。

治疗上也应选用桂枝汤调和荣卫,但一定要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药,阴阳荣卫才比较平衡稳定而易于调节,而且可以避免在发作时服药汗出太多而损伤正气。

这类疾患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以妇女更年期时更为多见,在使用滋阴、助阳、清热、敛汗的方法都难取效时,可以试试桂枝汤,往往都有效。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病最常见了。

脏无他病,就是指的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

就是有这么一种证候,“时发热自汗出”。

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那么经久不愈。

“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

那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

先其时者,他定时嘛,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以后)像好人一样。

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

这种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

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

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

那么现在呢大家有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

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

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4~5 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

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

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

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


个很多,要注意这个。

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

调理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

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那么这个书说是卫不和。

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

那么用药的方法呢?他那个不定时那个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早晚吃了。

他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

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倪海厦注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人,觉得就像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
的营养。

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

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缀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好。

子恒试注病人脏腑没有什么其他疾病,但经常定时出现发热、自汗出而不痊愈,是卫气不固的原因,在其发热汗出前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协调荣卫后病可以痊愈,适宜选择桂枝汤。

结合前文,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荣卫之间持续的不谐合,用桂枝汤调和荣卫,补充汗源,发汗后卫气得以补充,固护功能恢复正常,汗不外泄,荣气可正常化生卫气,则汗出之病可痊愈。

注:按时。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
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渴,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自我测验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复制可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