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陈继平
[考点指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它是前面“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等内容的综合体现。

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归纳概括”侧重于对事实的如实的陈述,“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侧重于对道理的阐发、情感的把握,着眼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具体操作,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中筛选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主要方法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记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高考文言文阅读多是选取史传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用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或者在叙述时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朴”等。

做题时,要把握这些着眼点。

2、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记叙时侧面烘托或反面陪衬的内容,甚至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3、感悟深意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史传文中,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据事直书,不立褒贬,而是非自见。

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我们结合语境,用心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来体会观点态度。

[经典示例]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读后答题。

(88年高考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

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文帝之失,轻于
召布矣也,非轻于罢布也。

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

”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

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鉴通论》卷二)
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

(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答案及解析:选B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对季布的看法,文中有“言其贤者”,也有“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是别人的评价而非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从下文季布“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体会到季布敢于面折文帝,刚直敢言。

对文帝的态度,从“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文帝支支吾吾,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

王夫之《读鉴通论》中对季布的评价,文中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语句,从“悻悻”“仰诘人主以取快”“自露而不可掩矣”中,明显看出王夫之的褒贬态度。

同时,王夫之为文帝辩护,有“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之句,明白指出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及时演练]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甲)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

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

愿以右丞相让勃。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乙)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论者皆谓能持大体,以大臣不当亲细
务也。

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

虑有司用刑之滥,以致失入者多,国家费用之繁,以致聚敛者众。

为宰相者,正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劝之省刑罚,薄税敛,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

幸文帝天资充实,不为外物所阻,始终得遂其仁心。

万一惑于陈平之言,则三代之治,何由复见于文景之世哉?(清·李渔《笠翁别集》节录)
对司马迁和李笠翁在文中表达出的观点态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赞赏陈平的回答能持大体,而李渔则以锐利的眼光看穿陈平回答的实质是用虚夸不实之词来掩饰其疏略之过。

B.司马迁赞同陈平所持的官员应该各主所司、各司其职,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的主张;而李渔则从历史的高度指明陈平这种主张会导致下情不得上达。

C.司马迁赞扬文帝能虚心听取意见;而李渔则赞扬文帝天资仁厚,不受陈平之惑,始终得遂其仁心。

D.司马迁和李渔都认为文帝问决狱多少是重民命,问钱谷出入是惜民力,是仁爱之心的表现。

答案及解析:选D 本题将两段独立而意义密切相关的材料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

A B两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孝文帝乃称善”作出判断,周勃的“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右丞相大惭”是从反面陪衬;李渔对陈平语言实质的评判,从“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可看出;李渔对陈平言计危害的总结,从“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可看出;C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记叙文帝处理周勃和陈平的位次变化及“孝文帝乃称善”的语句中看出;李渔的观点态度,文中有原文。

D项司马迁的叙述看不出他赞扬文帝的仁爱之心;李渔赞扬了文帝的仁爱之心,有原文“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始终得遂其仁心”为据。

相关主题